隐逸文化,悲情人生——由《归去来兮辞》说开去
作者: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衣险峰 时间:2007/11/16 3:51: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虽然如此,却生命力顽强。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心为形役,独悲,迷途,昨非。
归的产生的原因却不见得多么复杂。
一,历史文化背景及文化的传承。
始作俑者很难考证。玄学与哲学混乱的时代,造就了东方的浪漫唯心情怀,文人们不断寻求一种心不为形役的生存方式,无法实现,便被从中来。解决方案-----归隐。不过孔子理论化了,是富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淡泊名利便埋下了“隐逸”的种子,人生失意,举办私学,便开启了平衡人生的另一扇门,中国传统文化里从来就不缺乏滋养种子的肥料,
在失意的人生道路上,归隐是安慰,是先贤留下的宝贵经验。已经前辈们实践化,审美化,当然大众化普及化,早已得到普遍认可,继承而发扬光大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现世的黑暗,官场的污浊
社会主流文化唯利是图,社会制度混乱,主流文化精神空虚,价值低下,缺乏社会正义感。社会背景没容身之地。到处是虚伪,是欺骗,,是陷阱。而山林之中,辛弃疾“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隐逸山林,寻一方净土。躲避世俗的纷争,凶险,污浊。所以,谢枋得才:“寻得桃源好避秦”。没有竞争,没有失败,闲适人生,几乎就是快意人生,成功人生。不求功名利禄,当然就从根本切断了努力奋斗痛苦,远离红尘,也就远离了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艰难。这是最好的避难所,有堂皇的借口,清闲的生活,自然趋之若鹜。
三,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理想不能实现,不适应勾心斗角,与当权者格格不入。现实挫败,要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不断蓄积,又不可直奔死地,当然需要一个宣泄的窗口,而隐逸山林是最好,树木不会戕害百姓,山花不会互相倾轧。这里,不会有理想实现不了的苦闷,不会有心理落差,文人们的人格得到了自然的呵护,安慰,成为了主体的人,自然的主人,人格得到了山鸟山花的充分尊重,自我意识得到最大膨胀,所以,何乐不为。
入了山林,自然今是而昨非,当然“久在樊笼里”。在陶渊明们看来,似乎“悲”已经结束,但实际这悲情仍在继续,抑或刚刚开始。
眄庭柯以怡颜——
这也许就是隐逸的生存方式,生活内容。平淡,安闲,无忧无虑。“万是不关心”有人向佛,有人乐道。生活的精髓似乎是“闲”。生活的主轴是“游”。生活的色彩是“淡”。生活的基调是“适”。生活的乐趣是“无争”。这无异饮鸩止渴,暂时的平静,绝换不来内心真正的安宁。无异于行尸走肉,生的要义竟然被温柔的扼杀。其实,是一种错位人生。悲剧人生。
这其中,饮酒,吟诗,作画,弹琴。
犹如《祝福》中的柳妈,被人害,却又害了祥林嫂。这些人自己享受着山林,同时也大量制造“闲适,淡泊,隐逸”。于是,飘逸空灵,淡雅疏朗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了,大多以隐逸为内容,有意无意的引导人们的审美,培养人们的价值观。丢弃了积极奋进,代之以疏水淡墨的淡泊人生态度,继而淡漠。造就了无数人灰蒙蒙缥缈虚无如中国画般的灰色悲情人生。于是,诗歌,于是,淡泊,如一只利剑,穿透千年,一路悲歌,让我们失去雄心,失去豪迈。
就连北京民居也未能幸免。《胡同文化》的精髓就是“忍”文化,封闭,保守,落后。只不过在都市中“隐逸”忍,先进,忍欺辱,是对”隐逸“文化的极端发展形势式。
何不委心任去留——
这是陶渊明一类文人士大夫们内心痛苦的挣扎。“心为形役”。他们渴望挣脱,寻求精神的解脱,心里的平衡。苦苦的追寻自我,希望如蝉般蜕变,如蝶般升华。或许是一种无奈,一种绝望,一种矛盾。然而,他们的心并没有凉透,于是,对君王不放心,对百姓不放心,于是也就不可能真正放手。而现实又不允许他们插手,有时也不屑插手。可是,一有机会,便会忘记“尘网”,乐陶陶投入其中,直到下次“归隐”。就这样,他们,便不断的穿梭于山林与红尘之间,在超脱与奋进的煎熬中挣扎。站在我们面前的无一不是一脸憔悴,一腔牢骚的落魄文人形象。他们痴迷的在现实与梦幻间奔波,心力交瘁。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令人心酸的悲情人生。
感吾生之行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一”感“,则底气全无,不甘一生无所作为,这苦楚有谁知?
一”聊“,境界全出,无奈之悲,淋漓尽致。
一”乐“,无限伤感,何乐之有?
这就是大多数文人士大夫们悲情所在。面对人生困境,束手无策。这种心灵矛盾,造就了矛盾性格,入世与出世,始终纠缠不清,苦苦的盘踞在他们心里,时时牵绊,犹豫不决,岂不悲哉!
一方面文辞犀利,热心天下,以为己任。一方面,冷眼旁观,不施援手。宁可心中流血,眼中流泪。
写些文字,安慰自己,博取同情。博取同情的人生何等凄凉?
不客气地说,是一种消极人生,逃避人生。也许,从某种角度说,是懦夫文化。文人们的逃避,正是“黑暗,污浊”,的胜利。不敢面对挫折失败,找”隐逸”为借口,为无能辩护。
“隐逸”是目标,也是手段。如果单作目标,山可原谅。当做手段,则面目可憎。
“隐逸”文化是当时的一种流行文化。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充满活力,刚性的文化,是“狼文化”。是积极人生,创造人生,参与人生,坚强人生。
其实,隐逸,从来就不是主流文化,也不应成为主流文化。更不应是主流审美取向。淡泊是一种境界,可以淡泊名利,但不要淡泊人生。面对困境,应百折不回。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应倡导积极进取,震撼民族雄心的文化。
要辉煌的人生,不要悲情人生。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