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作者:佚名 时间:2007/9/24 22:36: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生吸取教材知识的主体。最能反映这种观点的依据课堂用语是:“你们听懂了吗?”如果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教师就满意地进行下去。但好景不长的是,没过多久,就会听到教师训斥学生“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我们暂且不谈“你怎么还是不会”也不讨论“懂了就一定掌握了”这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我讲过多少遍”所包含的教学观念。“讲”就是传授知识,这仍只是把学生作为课堂的被动接受体,这无疑与“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相背的。
沪新中学是一所普通完中,学生往往缺少的不是聪明,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多思考,再加上大部分同学在初三最后时期通过恶补拿到超出水平的分数后,对待学习便有着过分的自负,不愿意花精力全投入到学习当中,长此以往,学生逐渐怠惰,老师也觉得学生“不要学”,这更迫切要求老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改善学生的学习观。为此,我在新高一年级运用问题教学,要求学生就课文提出问题,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做出了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而这一切最重要的是保证问题的质量
一.问题提出需要充分的准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很多老师都已经注意到了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设计课时往往会在课堂快结束时要求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提出问题,但这样却收效甚微,学生消化还来不及,怎么能认真思考提出好的问题呢?还有的老师让学生三分钟之内快速阅读完课文后就提出问题,这又怎么能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呢?问题提出需要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是无法真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所以我往往会提前三到四天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然后提出对于课文的问题,不限方向,重要的是规定必须将问题写在本子上交上来。当提问题成为书面作业的时候,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二.问题提出需要充分的引导
曾经听过其他学校老师进行“问题教学”的展示,老师精心挑选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逐层深入,妙语连珠,相当精彩。听完之后却又思索:其他同学的问题怎么办?会不会有同学的问题永远也轮不到在课堂上引发讨论?当然,不可能在一堂课上交流所有同学提出的问题,那么就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独特性的。在第一次运用问题教学上《沁园春•长沙》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有24位同学提出“本词的中心思想(主旨)是什么?”27位同学提出“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28位同学提出“这首词怎么分层次”……这些问题本身并没有错,但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即使没有阅读文章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多同学更是借此轻松草率地完成阅读。我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和数据列了出来,告诉学生每个人的文化积累和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和文章的角度也会不同,应该使自己的问题更有价值而不是流于大众,不要敷衍而草草了事。
2、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符合单元要求的。二期课改精神在新教材中有了很好的体现,作为老师在引导时应敏锐地关注这一切。例如语文新教材的单元要求从关注“语言的品味”、“主旨的把握”转向关注“人性的光辉”、“亲情的感动”,从文本的语言、结构转向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都需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问题就应该围绕居里夫人的高尚品德展开,《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问题就应该围绕母爱的伟大来展开,只有引导学生找到方向,才能更好地由突破口切入文章,深入了解文章。
3、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能引发思考的。很多同学提出的问题太过浅显,没有深入思考的价值,更只需一两句话就可以结束。例如《沁园春•长沙》中有同学问“毛泽东的生平”,“毛泽东写的词牌名为《沁园春》的诗到底有多少?”这样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只要课下查查资料上上网就可以解决,对于这类问题,我指出希望同学们课下应该主动完成客观的问题,而积极提出值得讨论的主观问题。
三.问题提出需要充分的思考
引导学生去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出问题,还应该给学生树立问题的标准。《论语•述而》上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应该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提出问题也一样,应该让学生先拿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抛出问题便撒手不管,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才最有价值。例如:“本文最后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认为是当年某一事被阻止,但作者却隐藏其意,有深层意义,对吗?” “题目‘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不是指居里夫人的美貌?读过全文,我认为居里夫人以另一种方式展示了她的美丽,对吗?”这样的问题都经过了学生真正的思考,提出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问题的答案具有丰富性和主观性,这样的问题最适合在同学当中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的分析应该具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
好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是 “愤”“悱”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由于具有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一般会孜孜以求,探究解决,表现出执著的追求性和强烈的兴趣;从问题的本身特点看,它不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会更具有个性,是个性思维的表现;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更利于学生讨论和表达观点。
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怎样准备,怎样提出问题和怎样才是好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向着好的问题努力,不断反思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而不能仅仅从一大堆学生的问题中挑选一两个就开展教学。否则好的同学或许会更有兴趣,但差的同学或者两三次提不出好问题的同学肯定就会失去信心,进而拉开两极差距。所以不断帮助提升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整个问题教学的关键所在。
问题教学的后续操作
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是问题的拥有者;而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交流的前提下解决问题,教师则是学习的点拨者、评价者和必要的补充者。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更重在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老师适时加以评价,在课堂把握上还应注意重点和方向。问题的解决要追求彻底,一般要在课堂上完成任务,问题教学法最终的落脚点是对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回答问题有时会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或由教师补充完整,或由其他学生补充完整,或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织作答,不管是哪种形式,务求问题的彻底解决。当学生沉浸在自己的问题被大多数同学拥护,或者自己在别人的问题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才华时这都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找到学习的乐趣。
问题教学需经历的过程
问题提出还需经历少——多——少的过程。最初学生没有掌握方法和态度,所以往往只能提出一两个问题,而且大多重复,缺少个人看法和色彩;随着同学逐步掌握方法,而且找到了发现问题的乐趣之后,学生会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在新高一上第一课时,三十位同学总共只提出了三十一个问题,大部分都是重复的,而且几乎没有好问题,而在老师教了方法和明确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之后,第二课再上时,同学总共提出了一百四十多个问题,几乎没有重复的,而且有很多都是好问题;多提出问题不难,难的是精,教师要不断将标准给学生,并鼓励学生自己深入思考,通过阅读、浏览、查阅等自己解决。
问题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学生质疑和教师提问的适当互补。让学生做问题的拥有者并不排斥教师的提问。有时学生质疑关注点较偏,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路,扭回教学正轨。建立在同学问题上的引导式提问可以很好地弥补上学生提问的缺憾,是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实质上学生仍是问题的拥有者。
2.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多一些宽容。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在之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对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行为及时加以肯定。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实行问题教学,对于学生提出幼稚的、古怪的问题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走出偏颇和幼稚,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问题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另一方面,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等,方方面面都制约着课堂教学实效的发挥。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尽量发挥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不要将学生单纯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社会经历,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构建,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这样才真正符合二期课改精神,才真正利于学生成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