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模式探索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问题教学”模式探索
临海市第六中学 金士卫
“问题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朱熹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问题,就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就为“互动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否则,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就不会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上也只能是教师一“灌”到底。
(一)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1.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发现问题。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李政道也说过:“学问,就是学会问,学会思考,不是学答案。”质疑问难是学习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要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阅读,把问题意识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头脑中都要带有问题意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学习《雷雨》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三十年前,周扑园为什么要抛弃鲁侍萍?又为什么三十年来时刻“思念”着侍萍?(家里摆设保持原貌、到处打听侍萍的下落等)见面后又为什么冷酷无情?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又如学习《项链》时,可思考:玛蒂尔德为什么一定要借项链去参加舞会?为什么会丢了项链?又为什么能经受十年的艰辛来挣钱赔项链?作者为什么要设计“项链是假的”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出人意料的情节?她以后的家庭生活回怎样? 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使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思考文章,激发思维, 进而在学习中解决原有的问题,同时又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再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问题意识应始终伴随着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使语文学习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2. 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不愿意主动发言,大部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心理发生了变化;也有的是基础薄弱,缺少提问能力;有的是曾经受挫,形成了心理障碍;还有的是缺少兴趣和热情。教师要面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一般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①创设质疑情景,引导学生想问; ②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敢问 ③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善问 。教师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情景,要循循善诱,或口头探讨,或书面交流,或先鼓励部分发言,再慢慢带动大家,只要能提出问题,首先应该鼓励,然后再慢慢地提升问题的质量。
3. 引导学生善于分析、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远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所以,针对提出的问题,重点去分析解决。或反复阅读,加深感受和体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认真思考,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发扬团队精神,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