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中小学不办好怎么会有好大学

作者:不详  时间:2007/8/15 21:00:47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
  蔡元培除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自学之外,还特别重视学生讲演训练和外语学习。他对学生说:中国国民在极度痛苦中,还没有知道痛苦的由来,还没有能站立起来,用自立来解除痛苦,这是中国根本弱点。你们将来出校,办学校以外,还要唤醒民众,开发他们的知识。这些固然可以靠文字,但民众识字的少,如能用语言,效用更广。你们要练习演说。他还指出:我们救国、兴国、强国,要知道自己的弱点,也要了解国际情况。了解国际,要通晓外国文,读外国书,英文自然要读,通日文,比较容易,从日本书中也可以了解国际情况。
  设计新教育的民国教育总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元培感于国内革命成功便毅然听从祖国的召唤、革命的召唤,结束了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回到了国内。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蔡元培被任命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民国初建,百废待兴。他感受到自身责任的神圣与重大,感受到教育改革的艰难与必要,决意为民国不辞辛劳鞠躬尽瘁。
  教育部在蔡元培的主持下,短短时间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他汇集众人智慧,接连推出教育革新的大政方针:
  一、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要点为:从前各种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学校负责人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男女同校;小学废止读经,增设手工科;高等小学以上体操课要注重军事训练;初等小学三年级起兼学珠算等。《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布,开了民国初等教育革新之先河,为全国小学教育吹来了一股“民主共和的清新之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钱穆等均是在这股清新之风的吹拂下于1912年走上小学教师岗位的。叶圣陶回忆说:当时民国政府对初等小学教育非常重视,一再宣扬二十世纪是竞争剧烈之世,非军国民、经济国民不足以立国,而立国之本,首在教育,只有振兴教育,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活泼之国民,才能发达我中华民族的国势。为此,叶圣陶觉得小学教师是个很“高贵”的职业,他在日记中写到:“得一教员之职亦佳,新民之基础须是赖焉,且其中乐趣亦无有穷尽。”
  二、下达全国推行社会教育的通令。通令指出,社会教育要向广大百姓宣讲国民之权利、义务等,尤其要注重宣讲公民道德,并明确要求各省要为社会教育拨出专项经费,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宣讲标准,确保社会教育之成效。这一通令,力倡推行社会教育,以此开拓普及教育的新路。
  三、发布《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蔡元培身为教育总长,政务缠身日理万机,但他始终殚精竭虑于新教育的理论思考。他认为,探究教育之归属与地位,厘定教育之宗旨与方针,这是教育改革的基础与根本。他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可谓是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献,这篇文献建立起了蔡元培以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体系,对整个中国的近代教育乃至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在“五育”中,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近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蔡元培还形象地把“五育”比作人身,军国民主义是人的筋骨,实利主义是胃肠系统,公民道德是呼吸循环系统,美育是神经系统,世界观是心理作用,此五者不可偏废。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一职,国民政府也随之迁往北京。袁世凯继续邀请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但蔡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是一清二楚的,坚力辞之。后在孙中山与内阁总理唐绍仪的一再挽留下,考虑到担任教育总长更多是为国效力为民谋利,于是应允继续担任教育总长。
  可惜,就在蔡元培一心为国家教育大计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时候,袁世凯却逐步暴露出了其窃国大盗的本来面目,袁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众人的愤怒,国务总理等纷纷辞职。在此情形下,蔡元培也决意辞去总长职务。但蔡元培辞职之后,教育部继任总长也非常敬佩蔡元培高尚的人格力量、精深的教育思想,明确宣称蔡总长整顿教育之办法,本总长继续进行,以前由蔡总长宣布规定的教育宗旨、行政大纲全部遵照执行。由此可见,蔡元培虽然执掌教育部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他却为民国教育设计规划好了大政方针,奠定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却是深刻而悠长的。
  辞去总长后的蔡元培,继续远赴德国研修教育。1926年应邀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迎来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从此之后他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离开了直接服务中小学教育的阵地。不过,蔡元培始终关注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小学没有办好,怎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能有好大学?反之,若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合起来,就是自小学到大学,均需要重视,均需要整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