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067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个大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材料二:
媒体融合背景下,典型人物通讯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新闻宣传形式和载体,要冲破博人眼球的新媒体产品的重重围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从而实现亮眼、动心、吸引受众、撼动人心的目的,就需要记者用专业能力捕捉挖掘有故事的典型人物,并把握采访和写作两个环节,用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描写了袁隆平边教学边深入早稻试验田的场景,表现了他敏于发现、重视实践的科学素养。
B. 材料一记叙了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的过程,体现了研究起始阶段的欣喜和曲折。
C. 材料二重点探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记者要使典型人物葆有其魅力需要采取的采写策略。
D. 材料二指出了典型人物通讯是主流媒体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彰显主流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方式。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国初期,人物通讯作品都是为了塑造而塑造,没有体现典型人物生动和立体 一面,也忽略了其做出不平凡事的心理动因。
B. 记者带着好奇心和新闻敏感性,才能不错过好的新闻素材,写出的人物通讯就能实现亮眼、动心、吸引受众、撼动人心的目的。
C. 记者采访时要注重深度和细节,分清主次,把握矛盾冲突和发展趋向,力求把最典型人物的特点和最具新闻价值的闪光点呈现出来。
D. 为了最大程度上给典型人物“去脸谱化”,使其成为“他自己”,需要避免说教,善用细节,会用动词,并借助白描的写作手法。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典型人物通讯的采写策略”的一项是( )
A. 《爬行的人也能顶天立地》以“致残——求知——帮扶——致富——脱贫”谋篇布局,讲述了王昭权靠双手养活了自己并带动全村致富的故事。
B. 《毛主席的好战士》以“风雨无阻坚持做好事”展现“好战士”雷锋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塑造其光辉的人物形象。
C. 《荒漠上,与草共生的英雄》运用“跪、爬、扒、冲”等词语,把不懈坚守的科尔沁沙地治沙英雄呈现在读者面前。
D. 《“冷热”盐湖不了情》标题充满人情味,回忆了油田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吴世强一路攻坚克难的经历。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材料二提到在人物通讯具体的采写实践中形成的两点思考,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过去,我们的角落是另一副模样:斑驳的墙,低矮的屋顶,屋顶挂满灰尘结成的网……铁子说这儿避风,克俭说这儿暖和。我呢?只想离窗户远一点,从那儿可以看见一所大学的楼房和好几家工厂的烟囱。这儿是整个“五七”生产组的技术角。
清晨、晌午或傍晚,你会在一条幽深的小巷中看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