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6(6份)
-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山村诗.docx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情景交融.docx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秋风诗.docx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次韵诗.docx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docx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秋夜诗.docx
诗歌专题训练--------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灵隐寺月夜
清•厉鹗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注:这首诗创作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其时作者馆于杭州汪氏听雨楼。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东南麓,背靠北高峰且面朝飞来峰,寺中有冷泉亭诸名胜。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诗人初到灵隐寺的感受,秋叶入山,寒气袭人,山谷和佛寺都沐浴在白光中,冷泉叮咚,别有一番幽意。
B.颔联写了山间的景色,月亮高悬,流水清晰,一片沉静。颈联写寺院,勾勒出灵隐寺一带的环境,一盏明灯散发微光,衬托四周的静,孤独的磬声弥漫天空。
C.尾联写归途,诗人畏惧老虎,在山路上闻风色变。
D.全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境。
2.颔联写了山间的景色,诗人是如何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描绘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
诗歌专题训练------秋风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诗人,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三五七言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诗歌专题训练--------山村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春晚书山家(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冷冷,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浴蚕: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描写鸡鸣反衬春天山村宁静,村路竹溪掩映、小桥流水,有曲径通幽之美。
B.王诗中妇姑互相招呼着去浴蚕选种,既表现了家人情感融洽又表明了春事繁忙。
C.贯诗一二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山家夕照之景,表现山家的生活美。
D.贯诗中小儿哭着要抓黄莺鸟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隐含诗人对山民贫穷的同情。
2.两首诗都写到了花,从炼字的角度,比较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村叟
于清①
古凿岩居人,一鏖②称有产。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
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
岁暮霜霞浓,画楼人饱暖。
注:①于滇,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②鏖,一亩半大小的地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把山村叟比作凿岩而居的古人,写出了其住处简陋、家境贫穷的状况。
B.三、四句通过衣着写山村叟的生活境遇,以人比犬,人不及犬,形成强烈反差。
……
诗歌专题训练---------次韵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王定国停扬州①
苏轼
此身江海寄天游,一落红尘不易收。
未许相如还蜀道,空教何逊在扬州。
又惊白酒催黄菊,尚喜朱颜映黑头。
火急著书千古事,虞卿②应未厌穷愁。
【注】①王定国:苏轼好友,时因政治风波任扬州通判。②虞卿:战国时期名士,曾弃官著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接从友人身处官场的处境落笔,直接抒发宦海浮沉、身不由己而无奈的感慨。
B.颔联用司马相如“回不了”和何逊“空在外”的典故,呈现了不遂人愿的人生境遇。
C.颈联“又惊”一句表明诗人对友人因借酒消愁而容颜消瘦、精神不振的惊讶与担忧。
D.全诗都在劝慰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也表露了自己对立功和立言的价值判断。
2.苏轼曾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结合本诗内容,分析苏轼是如何劝慰友人“心安”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①述怀二首(其二)
韩琦
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②民流河抹岸,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丘袂③,左右琴书酒满瓢。
[注]①北宋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因反对变法而辞官归居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之畔。②魏境:即大名府(今属河北)。诗人时任大名府通判,恰遇黄河决口,洪水泛
……
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
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这首诗是一首寄慨而抒怀的五言古诗。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D.“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白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指那些无德无才的尸位素餐者。
2.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寄高常侍①
杜甫
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
诗歌专题训练-------秋夜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偶书
赵师秀
此生谩与蠹鱼同①,白发难收纸上功。
辅嗣易行无汉学②,玄晖诗变有唐风③。
夜长灯烬挑频落,秋老虫声听不穷。
多少故人天禄贵,犹将寂寞叹扬雄④。
[注]①蠹鱼:蛀蚀书籍衣服的小虫。②辅嗣:三国时代经学家王弼,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③玄晖:南朝诗人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④扬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辞赋著作和正统儒学思想留名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蠹鱼”和“白发”分别运用比喻和借代,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勤于读书却老而无功的感慨。
B.颔联用典,在“无汉学”与“有唐风”的褒贬对比中寄寓诗人对谢朓文学成就的仰慕之情。
C.“夜长灯烬挑频落”与“闲敲棋子落灯花”两句都写了“灯烬”,但表现的意趣并不相同。
D.颈联描写秋虫的鸣叫声,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烘托出诗人在深秋长夜勉力苦读的形象。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