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指导与训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课文背景知识】
《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当时,俄国还处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便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化——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套中人”。
契诃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共写四百七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苦恼》、《哀伤》等。
【字词综合运用】
陶冶(táo yě):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和锻炼。
辖制(xiá zhì):管束。
怂恿(sǒng yǒng):从旁煽动别人去做坏事,或鼓动别人去作不该做的事。
战战兢兢(jīng jīng):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讥诮(jī qiào):冷言冷语地讥讽。
安然无恙(yàng):很平安,没有什么灾害、疾病或事故。
【重点难点讲解】
(1)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状是理解主旨、人物的关键与前提。
(2)认识、把握本文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思想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是理解本文的要点与核心。作品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思想立场,生活习惯和婚事变化过程的描述,嘲讽、鞭挞了害怕变革、维护专制制度的守旧人物及其反动本性,从而反映了民众对自由民主的向往与渴求,预示了黑暗统治的必然灭亡。因此,从别里科夫这一人物身上多角度地折射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状,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3)认识作品的讽刺手法及其效果。文中先从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细节着笔,尽力描写其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的种种可笑之处,将其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别里科夫自以为是,以正统卫道士面目出现的自我感觉,进一步增强了描述的讽刺效果。
【知识延伸检索】
课文是原小说主要部分的节选。原作开头是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去打猎,因为耽误了时辰,便在村长住房里过夜。布尔金给他的同伴讲了这个别里科夫的故事。原作结尾还有伊凡的一段议论。
【课文阅读指导】
阅读时从小说总特点出发来理解本文主要人物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怎样在简短的篇幅里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体会文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方法的运用。
【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形象和特殊性格特征,使读者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总体印象有一个认识:古希腊语言教师,性格孤僻,行为鬼祟,虚伪守旧,总是把自己装进一个既有形也无形的“套子”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