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二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2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外哲人都曾阐明音乐与哲学间的互利关系,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那么音乐则比诗更哲学”,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伴随着音乐的搭配,音乐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作为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欣赏音乐的认识活动不能囿于宗教信仰的神学笼罩,也不能停留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是关注“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
音乐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其内涵于今日则更加明晰深刻且具体;“天地万物都同音乐一样,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正如米盖尔海夫纳所说。音乐,乃是“通向哲学的一条特殊道路”。
在中国人长达千年的对于“美”的描绘与求索历程中,素有以音乐之美及音乐审美规律为中心议题的价值论探讨——“乐道”,即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管窥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和边缘延展。欣赏乐曲、参悟乐道,实则就是将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古人常推崇“天人合一”,音乐自然而然地被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只有“志之所之、言之所发”,才符合“乐道”的规律,也唯有此,才能真正诱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深思与灵感,虚静与狂逸。
“德音”才能称之为“乐”,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了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成人之用。孔子认为,音乐才是超越诗教、礼教的限制,形成君子人格的最后阶段,能够在心理上塑造、规劝人的行为,陶铸为完美人格并使其由衷地认同这种秩序和情感,形成习惯性自律。孟子强调了蕴含仁爱思想的音乐——仁声在感化人心方面的优越性。可见乐教所具有的能够浸造人的心脾、对人的性格形成如沐春风般塑造功用的举证在儒家诸贤的思想中不乏其例。
(摘编自李海燕《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期,自然美和人格美同时被魏晋文人发现。这种审美思想的觉醒有复杂的因素,该时期以儒家为主流的文人阶级思想产生了剧烈的震荡,大批名士求助于佛、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艺术思潮的转向。他们极力推崇从无限的宇宙中探索自身存在的价值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乐道”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理解音乐艺术,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B.魏晋时期一些艺术作品以不同方式显现人与世界关系,以便获得趋向无限的意趣。
C.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导致了音乐功能的变化,使中国文人音乐具有个性审美特点。
D.中外哲人都力求突破节奏的表象,理清有关音乐的哲理,阐明音乐与哲学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人格的角度论及音乐的作用,但二者的重心不同。
B.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受入世哲学影响,从而实现超越自我的人生理想。
C.音乐在人的性格塑造中有着规劝行为、感化人心的“成人”之用。
D.魏晋文人思想的剧烈震荡是该时期审美思想觉醒的复杂因素之一。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B.左思: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C.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D.曹植: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行文思路。(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①
茹志鹃
老寿走进屋子,又走出来,走出来又走进去,他睡不着啊!走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第一遍。
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天上的照明弹,一挂就是一大溜。千里淮海平原,汇集了百万大军,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捷报,捷报,又一个捷报。这样的大战,真是百世难遇啊!远道来的粮车,像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