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1990字。
葫芦岛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二、三、五、八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说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这种观点认为长期以来,汉民族文化的“文化——心理”结构,或人的心理本体,有一种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中国文化引导着中国人去过一种内心充满喜乐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就是一种“乐感”的生命存在方式。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不仅使我们的生命充满喜乐,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而且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层精神:乐感文化。这种文化精神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它立足于一个世界(此岸世界)而强调人的主体性存在,并赋予人参与天地之化育的本体地位,从而培育了中国人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
“乐感文化”说提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由于没有人格神,对人的终极关怀没有各种神灵导引,因此使人们在似乎是合目的、合规律的宇宙、自然的总体中储备、汲取力量,所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自然美的国度。中国人很注重世俗的幸福,中国文化在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情本体特征。中国人没有超验理性,因此这种乐感文化以人的现世性为本,而与西方传统文化强调的“绝对”“超验”精神相对立。
乐感文化最大的特征:实用理性。我们中国人,是最讲实用,最讲实际,最讲实惠的。这种讲实用,讲实际,讲实惠,使中国人具有灵活变通的性格,而不会死板固执。这种权变,在让中国人变得圆融、圆满、可爱之时,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摘编自郭齐勇《忧患意识与乐感文化》)
材料二:
“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伤人乎”之问可以说是孔子的第一反应,在春秋那个朝不保夕的乱世,当夫子得知马厩失火之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损失了没有、损失了多少,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怎么样、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
1.下列对“乐感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感文化”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指出汉民族人的心理本体具有实用理性特征,引导中国人过着内心充满喜乐的生活。
B.“乐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立足于现实世界,强调人的主体性,与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对立,并优于后者。
C.“乐感文化”指出中国人需要向宇宙、自然汲取力量,因而能够首先发现自然之美,特别强调“绝对”“超验”精神。
D.“乐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重大,使中国人在人生多个方面体现出“乐生”“乐群”的精神和智慧而呈现出可爱的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着重分析了“乐感文化”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其有负面影响,但并未具体展开。
B.《论语》中有一些内容体现着“乐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有着巨大作用。
C.中国人“慎终追远”,虽重视死亡,但依然立足于此岸世界,与西方死后归于天堂、地狱的观念不同。
D.“乐感文化”研究有利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中“乐感文化”的一项是( )(3分)
A.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B.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C.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D.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孔子问曾点之志,曾点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被誉为“曾点气象”,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乐感文化”。(6分)
5.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特征,除“乐感文化”一说之外,还有“忧患意识”说,两者矛盾吗?请简析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缝隙 朱以撒
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