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题从此清明,深刻,丰富——高考小说鉴赏专题复习的几点思考
- 资源简介:
约4450字。
让主题从此清明,深刻,丰富
——高考小说鉴赏专题复习的几点思考
如何探讨小说的主题?前人之述备矣,自是毋庸赘言。但一直以来,学生往往凭的是感知和颖悟,确切地说是读完后的第一感觉,是脑际轻鸢剪掠般的一闪,是若有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残存模糊的印象,是某一种东西突然攫住自己心灵后的片面、先入为主的理解。
殊不知,小说主题的探讨也是有法可循的。按照一定的思维方法,条分缕析,循序渐进,是可以探幽发微,深入堂奥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让主题探究从感性回归理性,让主题不再虚空飘渺,从此变得愈益清明,深刻,丰富。
人物,思想静默的雕塑
“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题一般不是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而是寄寓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恩格斯语)上的。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没有人物,主题就无法附丽,因此,可以说人物是思想静默的雕塑。因此,探讨主题就必须从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入手,思考人物精神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分析人物性格、遭遇乃至命运透出的社会现实和折射出来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心理意蕴。这听起来很空洞抽象,像是“贴标签”,其实不妨具体理解为:人物形象身上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揭示了怎样的人性?人物遭遇、命运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尤其是社会根源?反映了主人公或所代表的群体怎样的生存状态或心理?
如《剃刀侠》,如果从“人物形象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入手,小说的主题很自然地概括为“歌颂了嫉恶如仇、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这一点大多数学生都能概括;“险以远,则至者少”,如果换一个角度,如果从“蕴含的民族心理”这点切入,则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小说的主题很自然地理解为:寄托了民众希望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美好而朴素的愿望。这种朴素的心理由来已久,现实生活中,正义得不到伸张,人们无路可走时,往往幻想借助一种“超人”的力量,要么是这种侠义之士,要么借助鬼神的力量。惟其如此,古代文学作品中层不出穷的浪漫主义结尾(如《孔雀东南飞》),“天道无私,常与善人”的大团圆喜剧,“善恶终有报”的因果报应,蔚为壮观的武侠小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阿Q正传》,可以从“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切入,小说通过阿Q虚妄可耻的精神胜利法,揭露并批判了这种国民劣根性——即国民性格、心理上的痼疾,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如《太阳老人少女》的老人,他眼中的世界的黑暗的,但他的内心世界是炽烈光明的,在准确把握老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前提下,从“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入手,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