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阶段测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54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阶段测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过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大意就是为什么近代科技的蓬勃发展没有出现在中国?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有许多,但答案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带偏了,引导到一个结论,即中国人不擅创新,更有西方国家反复炒作“中国只会抄袭、模仿、剽窃”。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
历史地看,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在古代就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近代我国发展有所落后,但很快大踏步赶上时代。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够在所有时间段内,一直引领创新。反过来问,西方为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远远落后于中华文明?中世纪为什么那么黑暗而漫长?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西方不擅创新?当然也是不行的。
实践维度上,中国人民自“站起来”以后,通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科技创新成绩。特别是十年来,中国已经大踏步走向创新的前沿,在有些领域甚至于引领世界。这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我们的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和格局性的重大变化。
同时,我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不断增加,科技创新各方面条件在不断改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于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达到历史最高值。我们也重视人才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可以说,中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此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曾举过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2012年我们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最近这几年情形完全不同,“中国”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热词”之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研制作特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称赞中国专利“井喷”,许多重大尖端科研领域的突破收获了国际舆论持续且普遍的关注。中国创新领域的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从创新规律看,从模仿创新为主到自主创新为主,是一种创新演化的逻辑,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道路。这种路径,合理合规合法,也是英、德、美、日等国家科技发展和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追赶型国家,必然会有大量的模仿;不仅中国如此,对于全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如此。反过来说,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国家也在模仿追赶我们。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科技创新不是哪个国家的专有名词。当前,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追赶正在发生质变,中国已从科学前沿学习者继承者围观者,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发展成为并行者甚至超越者、引领者。这一次,站在与世界科技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中国的科技体制不逊于任何西方国家,中国的创新潜力无限,必将刻下一个个新的中国创新发展奇迹。
(选自光明网,有删节)
材料二:
十年间,众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从“1到100”的迭代升级,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不断破浪前行。由此可见,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放在更突出位置。
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不问英雄出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优化,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高被引论文数居世界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球首位,基础研究经费增至十年前的3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炒作出“中国只会抄袭、模仿、剽窃”的结论。
B. 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长期引领创新,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西方国家当然也毫不例外。
C. 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遭遇的困难与风险明显增多,但一些反映创新质量和效益的要素并未减少。
D. 众多原创突破和迭代升级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说明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文明在相当长时间内领先于西方,这是中华民族擅长创新的明证。
B. 中华民族有创新的禀赋,现在有些领域甚至于已经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C. 受疫情影响,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家仍将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D. 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在发展中我们应重视自主创新。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周易》日:“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受该说影响,场场变法图强运动拉开了帷幕。
B. 后发国家通过学习和模仿先进国家的技术,可以加快创新的速度,并且能大幅节约创新成本。
C. 我国每年科研创新投入居于世界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D. 中国高铁技术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赢得了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成功。
4. 相较于西方,我国的科技创新并不逊色,材料一相关论述主要基于哪些层面?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该如何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长期引领创新”错误。原文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够在所有时间段内,一直引领创新”,注意原文修饰语“所有时间段内”。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差半车麦秸(节选)
姚雪垠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他从入伍的时候起,就成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上离开我们。他走了以后,我们不断地谈着他,想念着他。队长保存他的那支小烟袋,像保存爱人的情书似的,珍惜得不肯让别人拿去。
差半车麦秸还没有挂彩的时候,一天到晚他总噙着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