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语文查漏补缺练习(七):文学类文本阅读
- 资源简介:
约30550字。
文学类文本例题
海淀区统一练习 篇目 类型
高三(上)期中 《契诃夫的预言》(肖复兴) 文化随笔
高三(上)期末 《岭上多白云》(汗漫) 写人叙事类
高三(下)期中 《叩神农》(叶梅) 生态散文
2022届海淀区高三5月查漏补缺阶段下发文艺性作品阅读
序号 篇目 类型
1 《说起梅花》(苏菲)2015年北京高考 借物抒情类
2 《水缸里的文学》(苏童)2018年北京高考 借物抒情类
3 《根河之恋》(叶梅)2017年北京高考 文化散文
4 《心灵的篝火》(张海迪)2012年北京高考 哲思散文
5 《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沈从文)2020年北京高考 文艺随笔
6 《秋的文章》(刘成章)2019届海淀(上)期末练习 写景抒情散文
7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王剑冰)2016年海淀一模 借景抒情散文
8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2021年全国甲卷 叙事写人散文
9 《风把手艺刮进了天堂》(葛水平)2015年模拟题 历史文化类散文
10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方龄贵)2021年天津高考 书信体
2015年北京高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