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事抒怀诗<br>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多,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鉴赏咏怀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br>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如张继《阊门即事》:“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诗人的感慨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起。只见田园荒芜,百姓流散,于是诗人有感于募农为兵的政策(“占募”句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兵而逃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又如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br>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br>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写路上遇雨,没带雨具,雨后遂晴,由这么一件小事诗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 在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的时候不能过于粗疏,即使相似的事,在不同的情形和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有不同的陈述。同是怀亲思乡,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