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小题,约9120字。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高一语文 2020.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秩序”,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最简约的提炼。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安身立命,人与人之间,非亲非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礼治社会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概而言之,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礼俗与礼治是从上层或下层不同方位的表述,这也就是《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中所说的“礼俗,以驭其民”。虽然在实施礼治的实践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礼的情况,但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并以礼仪之邦的标榜,来表现中华民族有别于外邦异域的社会理想,此种文化形态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新一代学者曾对“礼治秩序”提出质疑,其中就有人抓住“礼治秩序”中“无讼”的问题进行质疑。他们以明清以来频繁的诉讼为例,说明乡土中国已经孕育现代性的法理要求,因而认为“礼治秩序”只不过是“人为构造的虚幻实在”或“自我想象”。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一为静态研究,截取社会中的某一典型,以一斑窥视全豹;一为动态研究,从发展变化中来考察某一现象。其实,费孝通截取的社会典型,并非没有变化,封建社会经过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孕育了异己的因素。只是,随着清王朝的建立,乡土社会依然如故,因为中国缺少近代化成长的土壤。
费孝通提出的“礼治秩序”这一观点,正面临着中国新国情的挑战。当代中国正在经受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双重转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历史巨变。在这样的社会巨变中,“礼治秩序”受到了冲击。例如,在礼俗社会中,经营交易的双方主要是靠信用取得彼此的信任,而不是靠契约,这虽然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主要靠自律约束,契约却是法制性的,没有法制约束,那就失去监督的机制,而没有监督的信用并不可靠。在一个熟人社会,彼此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进行小额交易尚能维持,但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跨地区、跨国贸易,在陌生人的世界中交易,根本无以为继。所以,中国要从前现代的小农社会向现代化过渡,必须充分认识“礼治秩序”所造成的习惯势力和可能发生的障碍,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和应变的对策。
但是,沿袭几千年的“礼治秩序”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本该成为过去式,但是社会中人与人的许多关系依然是“差序格局”的遗留。在从小农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屡屡出现的宗族势力干扰和家庭管理的弊病,以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心态,无一不与乡土社会有关。所以,《乡土中国》虽是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只要中国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它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摘编自刘宝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农村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礼治秩序”。
B.前现代中国属于礼治社会,不需要法律制度,所以社会中并没有出现法治现象。
C.用礼俗进行社会管理,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社会理想,已成为一种礼俗文化。
D.信用虽然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没有监督的信用并不可靠,乡土社会里亦如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礼治秩序”的概念入手,有破有立,用发展的观点论证了中心论点。
B.第三段对比两种社会学研究方法,证明了《乡土中国》研究方法的不科学。
C.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详细论证了“礼治秩序”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不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时期已经有了法理因素的萌芽,却因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尚未成长就已夭折。
B.《乡土中国》的研究方法属于动态研究,它需要在社会的漫长发展中考察社会现象。
C.某企业董事长视察分公司时,要求分公司所有管理者随从,这是“差序格局”的遗留。
D.《桃花源记》中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是“礼治秩序”的典型代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一地秋收
刘群华
每年这个季节,土地流金的颜色就悄悄爬上远近的禾和苞谷。而我,也急切地从城里溜出,走进父亲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田里。
屋前屋后的田垄,秋色涂满层层叠叠的一行一格。而每一行每一格,又都充满丰收的幸福。秋收前的夜晚,风顶着一轮明月,听稻谷唠唠叨叨地述说。一江秋水,糅合着青黛与月辉,逶迤于高山脚下。
回乡的第二天早晨,天只微微亮,浓雾还漫卷在田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