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整本书阅读评价发展趋势探析——以2017-2019年高考北京卷为例
- 资源简介:
约4800字。
高考整本书阅读评价发展趋势探析
——以2017—2019年高考北京卷为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称“课标”)明确“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贯串高中整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群,其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考试评价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2017年北京高考开始将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考查内容,并将其与微写作进行整合。在此,本文通过分析2017—2019年高考北京卷整本书阅读的评价目标、试题特点,探索高考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评价目标:关注阅读深度与思维品质
新一轮高中课标修订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18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突出了各学习任务群的学习重点,为全面评价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以“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为核心目标,并具体列出了阅读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从整体来看,北京卷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关注学生个体的阅读深度与思维品质,鼓励富有个性的思考与表达。结合《北京卷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与整本书阅读试题,能够发现世界文学经典与中国古代文化著作是核心测试材料;而就评价目标而言,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理解分析与感悟评价三个层面。具体而言,“整体感知”是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理解分析”则是要求学生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而“感悟评价”强调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的感悟和评价,或是对古代文化经典中名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1]。上述评价维度与整本书阅读的内在规律保持高度一致,依照通读、品读、研读的学习过程,分别突出对整本书内容的整体感知、梳理归整、理解分析、探究欣赏等要求,并引导学生重视个人的阅读感受与思考。
北京卷整本书阅读评价目标的设置集中落实了课标的相关要求,“通读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