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ppt20
- 资源简介:
共28张。教案约4740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旨。
3、课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4、结合语境品味语言,了解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文章的主旨的认识,难点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手法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几幅自然绿色的图片,欣赏后问学生喜欢么?为什么?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识作者及作品: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陆蠡散文
陆蠡在最早的散文诗《黑夜》中,曾表示要“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他确实是这样做的,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严肃和踏实地前进着。他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在沦陷的上海,被日本侵略者逮捕之后,默默地忍受着牢狱里的折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在1933年开始写的第一个集子《海星》中,几乎都是短短的散文诗似的篇章,这里有着年轻人的回忆、幻想和沉思。由于他当时远远地离开战斗的生活,所以在他那些写得很清新和纯朴的文字中,流露出了孤独和空虚的情绪,他“长望着无垠的天空唏嘘”(《失物》)。不过其中有些篇章,也多少接触了人世的不平与酸辛,像《水碓》写一个童养媳,在疲倦和恐怖之中,摔死在巨大的水碓里,于是作者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哑子》写一个善良的劳动者,在打发着自己坎坷的日子,这也引起了作者深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