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7-2018学年度下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8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9/9 21:05: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道小题,约18210字。

  2017—2018学年度下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过去几十年,在世界各地开拓合作的中国外交官、企业家、留学生、文化教育科研工作者乃至游客,普遍都会采用“朋友思维”对待外国友人,即在互相信任理解基础上开展务实、互利、有人情味的合作,这成为中国文化在全球实现广泛传播的极佳名片。然而,中国文化如果要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空间,还需要将“朋友思维”进一步升级为“用户思维”。
  从历史上看,中国曾处于文化强势地位,彼时我们面对海外受众,抱持“化成天下”的“老师思维”。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我们又经历了较长时间虚心学习外国文化的“学生思维”。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日益繁密,以更加平等的、平常心的“朋友思维”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做法渐成日常。一大批中国优秀作品正走进海外市场并获得好评,成为各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的新焦点。
  然而是否有了“朋友思维”,中国文化就一定能在世界上取得应有地位和影响力呢?并不尽然。在交流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出口电影、电视剧以及合拍影视作品,有时因为营销策划不够甚至译配不准确无法大热。总之,对文化传播来说,仅仅有“朋友思维”,满足于在小圈子、老用户、老好人里找知音并不足够,还须有面向更广社会、科学管理生产的“用户思维”,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形成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影响力。
  “用户思维”,指的是一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让用户在产品或服务使用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思维方式。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要让人感受到善意之外,还必须从“非刚需”走向“刚需”。只有以用户为根本,在服务中让用户愉悦地实现知识、认同、情感或价值的提升,才能使产品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换言之,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针对海外民众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战胜同类“竞品”,这才是文化走出去、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要素。
  理解用户思维,要抛弃简单臆测和自我想象,跨越文化差异,深入海外用户实际生活进行研发。在文学、出版、影视、动漫、游戏、体竞、展览、演出、设计、科教、旅游等各个领域,各国用户每天都在不断成长,市场不断细分,“竞品”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走出去”机构不断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译制、合作与传播,邀请熟悉海外用户需求的高端人才参与策划设计,深耕细作、反复磨练。唯此才能推动更多内容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在海外扎根生长、蓬勃传播,从而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与自我创造,体现出更为丰富自由、海纳百川、善良友好且聪慧有趣的国民文化品格、社会文化氛围与国家文化气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更加主流、智慧、开放的大国形象。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7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开拓合作的中国外交官、企业家、留学生、游客等普遍采用“朋友思维”。
  B. “老师思维”“学生思维”“朋友思维”均与“用户思维”相互对立,缺少“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
  C. “用户思维”,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思维方式。
  D. 只要“走出去”机构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就能提高用户满意度,战胜同类“竞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历史角度入手,指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须由“朋友思维”升级为“用户思维”。
  B. 文章在论证中采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揭示了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C. 文章为层进式结构,先分析“朋友思维”利弊,进而提出“用户思维”及措施。
  D. 文化要走出去,需要从市场细分、“竞品”多的现实出发,针对海外用户文化期待进行开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伴随对外交往的繁密,以“朋友思维”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做法渐成日常。
  B. 文化走出去,须让文化产品从“非刚需”走向“刚需”,并使海外用户在情感上认同产品。
  C. 文化走出去,文化产品必须以其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扎根成长为先决条件。
  D. 体现国民文化品格、社会文化氛围、国家文化气质、大国形象是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历史上”错,原文是“过去几十年……”;B项,“均与‘用户思维’相互对立”属于曲解文意,原文是为了表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思维;D项,强加条件关系,“只要……就……”表述绝对。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文章没有采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必须以其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扎根成长为先决条件”错,强加条件关系,原文为阐释对海外文化产品进行有针对性开发的必要性,“唯此才能推动更多内容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在海外扎根生长、蓬勃传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与松鼠共餐   (马步升)
  在都市人的眼里,生活在山区的人随时都有被孤寂胀破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误解。都市的喧闹是人造的并以人为主体的,一旦市面萧条,那便是一片真正冰冷的荒漠,以这种热闹的眼光观照人烟稀少的山区,难免就要为其悲悯了。
  其实,山区是一个众生喧哗的世界,与人为伴的不仅有人,还有无数生动的生命。且不说,人们整日被自己驯养的家畜家禽所围绕,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异于同类的生命的声音,即使游荡于荒山野岭的生灵也在与人类同奏着生命的旋律。也许正因为山里人对孤独的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