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600字。
高一质量检测考试试题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它让每一个词语、每一种思想,都能从驳杂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进入其坐标位。每一个信息都可以被迅速带入需求者的阅读场景中供其推敲。如今,一些付费阅读APP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网络升级了阅读场景之后,获取知识和装订知识的方式也在进化,人工装订知识大有用武之处。比如,一些阅读APP倡导“把书读薄”,通过后台加工,用更加精短的内容吸引受众关注,既让一些经典书籍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移动阅读增加了文化厚度。
当今时代阅读场景的变快,提示内容制造方必须以更加用心的方式装订内容,给人们提供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服务。今天,制造信息的技术鸿沟已被网络填平,人人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这也是自媒体崛起的背景。先进的阅读工具非但不会破坏阅读效果,反而会大大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阅读质量。网络时代的阅读,可以更精彩。
(2016年08月04日是《人民日报》)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香阅读与指尖浏览相比,墨香阅读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
B. 墨香阅读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只能在办公室,书房,图书馆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
C.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阅读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D. 墨香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部都解除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传统知识载体文化,知识信息漂浮与碎片化,这是阅读场景变化引发的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
B. 在网络放大信息碎片的时代,之间浏览让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信息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
C. 面对海量信息。人们阅读心态的改变就是指在阅读时感觉时间不够用了
D. 要想克服“阅读危机”我们就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信朋友圈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阅读体验
B.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现在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越来越多
C. 一些阅读软件倡导“把书读薄”不但增强了文化的经典型,也强化了价值的厚重感
D. 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只能”太过绝对.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合”,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B项,曲解文意。时间不够用了,是信息焦虑症加重的表现。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C项曲解文意,阅读软件没有增加文化的经典型和厚重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三点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五点。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
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首先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