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文言文教学强调淡化语法,高考试卷中也不再把语法作为专项考查内容,很多老师因此忽略了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传授。笔者认为此举有失偏颇。请看下面这两道高考题:<br>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br>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br>
28.乙文中“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用现代汉语怎么翻译?作者是否用它直接描绘洞穴可怖的景象?为什么?(5分) (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br>
从上面两道题可以看出,今年全国、上海两种高考卷不约而同地把对名词状语这一语法的理解作为文句翻译的得分点加以考查。许多学生因对文言文中诸如名词作状语等最基本语法现象不甚了了,结果在高考中白白地丢了宝贵的分数。<br>
其实,名词作状语这在文言文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就是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为数不少的成语仍保留着这一特点,如:虎踞龙盘、里应外合、日积月累等。认识并掌握这一活用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词语,不至于翻译文句时望文生义、曲解了句意。<br>
下面主要以高中新教材编选的文言文中的语句为例来谈一谈名词作状语的常见的几种情况:<br>
一、描述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br>
这类名词大多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在句中充当状语时起比喻作用,可译为“像……那样”、“像……似的”如:<br>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br>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①)<br>
例①中“云”原是名词,现作“集”的状语,“云集”,应释为“像云那样聚集”;“响”,本指回声,如“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庄子•在宥》),在这里修饰动词“从”,应释为“像回声那样”,“响应”,即“像回声那样应和”;“景”,通假字,应作“影”,“景从”,应释为“像影子那样跟随”。例②中的“翼蔽”应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护卫”。同样上海卷试题中的“猿挂蛇行”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br>
二、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br>
此类名词状语,均由表示处所的名词或方位词充当。翻译时应根据情况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