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04年北京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br>
<br>
从03年全国语文试题预测04年北京春季高考语文试题<br>
<br>
江苏 张悦群<br>
<br>
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这样一个高考规律,教育部给一些地方春季高考命题,往往继承着前一年的基本形式与基本内容。语文试题尤为如此,笔者应北京市总分师生之邀,拟从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在走向,来预测即将开考的2004年的北京春季高考语文试题。敬请同仁在“评论”中批评。<br>
<br>
一、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山上层层桃李红<br>
<br>
第一大题尽管都是单项选择题,但除了第4、5题之外,其它四题的考查内容都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变化。这一大题容量比以前丰富,内容比以前全面,层次比以前合理。<br>
<br>
第1、2题分别考查考生辨识字音与字形的能力,考查形式与考查内容与2002年不同。2003年试卷的第1题根据字形考字音,要求考生辨识形似字的字音;第2题根据字音考字形,要求考生辨识同音字中的错别字(其实是别字)。2003年并非如此,第1题要求考生在几个同音字中筛选出异类来。这样,考查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读音读半边”已成为造成汉字字音误读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A、C、D三项中出现的四个与其他同音字不同的字“盥”“隘”“霰”“谄”都属于此类现象。除了C项“险隘”的“隘”比较容易之外,其它三个字都有一定的难度。第2题一反过去专考四字词语的形式,既考双音节词,又考四音节词语,还考多音节熟语。“备受青睐”“伶牙俐齿”“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中的“青”“俐”“韪”都有一定的难度,能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br>
<br>
但是,第2题的答案值得商榷。高考命题者所给的答案A项,其中四个词语固然没有一个错别字,但B项之中四个词语也没有错别字。可许多参考答案注明“伶牙利齿”的“利”是“俐”的误用。笔者查阅书籍,多见古今之人将“伶牙利齿”与“伶牙俐齿”并用。《新华成语字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2002年版,第438页)直接收录成语“伶牙利齿”和“伶牙俐齿”,并引《封神榜》三九回例:“所仗伶牙利齿云,要想说转昏君意,只怕有些万不能。”《成语大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元曲选·无名氏<杀狗劝夫>四》:“一任你百样儿伶牙利齿。”《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引明代陆采《明珠记·奸谋》例:“不要长枪大剑,真个杀人手段高强;生得利齿伶牙,端的吃人脑髓不怒。”为什么“伶牙俐齿”与“伶牙利齿”可以并用呢?因为“伶牙俐齿”是由联绵词“伶俐”和“牙”、“齿”构成,即“牙齿伶俐”之意。联绵词常常不止一种写法,《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537页)认为:“伶俐”亦作“伶利”。所以,笔者以为第2题的答案并不唯一,A、B两项都没有别字,都属于应选答案。<br>
<br>
第3题摒弃了去年考“词语意义的解释”,回归到“选词填句”这一相对成熟的命题形式。但又与传统不同,命题者尝试将实词与虚词放在一起考,既增强了词语运用的综合性,又压缩了测试题量。<br>
<br>
第4、5题主要考查识别语病的能力,试题形式没有任何变化,近年来这已成为前6题中“稳定不变”的两道小题。非常遗憾的是第4题,答案不科学,不完备。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是D项,其实C项也应是答案。这道题要求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C项“自惭形秽”这个成语本身已就含有“我自己感到,我自己觉得”的意思,前面不应该再有“感到”“觉得”“以为”等心理动词。书面语言表达应该讲究经济的原则,力求简明好懂,不拖泥带水,不叠床架屋。比如“自愧不如”,不能说成“我感到自愧不如”。C项句子在“自惭形秽”前面加上了“感到”,造成了赘余重复的语病。<br>
<br>
第6题是第一大题中最精彩的一题。命题出于“语意明确”这一考点,渗透了“新闻标题”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