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10090字。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雨巷》说课稿
临高二中 语文组
一、 说教材
《雨巷》是鲁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里的文章,它和郑愁予的《错误》共同组成一个文本,《新诗二首》,由此可以看出,《雨巷》是作为新诗的代表,来和高中学生接触的,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新诗情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新诗。
鲁教版的教材,又是按一个一个主题组织文本的,他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所以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应作为审美的对象来学习。《雨巷》放在了《美的真谛》这一单元,那么《雨巷》就得作为一种美让学生来欣赏来探索。那么《雨巷》美的真谛是什么呢?这就是我和学生共同学习的重点。正因为探索《雨巷》的美是重点,那么怎样探索也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 说目标
根据鲁教版教材的设计,根据《雨巷》的诗歌特点,根据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说说我的教学目标的安排。
高中学生对诗歌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正是朦胧的青春年龄,他们最愿意抒情,所以他们也最喜欢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所以,《雨巷》这首诗,在一课时内就可完成教学。
学生虽然喜欢诗歌,特别是新诗,但由于高考写作的诗歌除外,学生接触新诗很少,也可能由于中国的新诗变化太频繁,所以学生虽然喜欢,但了解不多,所以这堂课的知识目标应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新诗的情况。这个目标可以课前预习时完成。让查找了解,或给学生打印出来让他们阅读交流。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探索《美的真谛》,《雨巷》又是一首节奏性很强的新诗,所以就应该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能力,以及通过诵读来感知诗歌音乐美的能力;《雨巷》是一首抒情作品,她的抒情是含蓄的,朦胧的,所以应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朦胧感情的能力;《雨巷》的抒情是通过形象来完成的,这种形象是具体的画面,这种画面又形成一种意境。所以应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创作来感悟意境美的能力。
《雨巷》这首诗,虽然朦胧但不晦涩,虽然哀怨但不低沉,虽然有爱情情但不露骨,虽然彷徨但不幻灭,它的语言是古典的美,它的感情是美丽的忧伤。所以学生学这首诗,他们会得到美的愉悦,他们会丰富自己的感情,他们会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他们会纯洁自己的性灵。
三、说教法
由于这首新诗是作者1927年的作品,他讲究诗歌的节奏,他通过词语的重叠,反复,押韵来形成一种舒缓的节奏,所以在体会音乐美时,就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诵,以及比较诵读来完成。
由于这首诗的抒情是象征性,是朦胧,所以在体会感情时,同过整体感知,反复涵咏,意象比较,创作意境来品味。
这首诗的意象是古典的,这是诗的意境是迷离,灰暗而又淡雅的。所以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