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22张ppt.ppt
《长亭送别》信息化教学设计.doc
平台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doc.doc
西厢记 长亭送别.mp4.mp4
西厢记-长亭送别[昆曲].flv
姓名 李少波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中
邮件
单位 寿光现代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长亭送别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为数不多的剧本之一,是唯一的一篇古典戏剧剧本。从单元设计上看,本专题围绕着“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主题展开,因而将教学中心放在“情”字上。
首先,应立足文本品味文章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此“情”与第一专题中李密与归有光的“情”有何不同,与后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又有什么不同。
其次,分析文章是如何来表现这种“情”的;本文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相对照常见的诗文作品,剧本传情达意方面有何特点。
最后,综合品读,本文的魅力和价值体现在哪里。
二、学生分析
第一,学生初次接触元杂剧剧本,文本的呈现形式对学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同时也是一种阅读的障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关于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结构形式。
第二,本文是《西厢记》的节选,学生缺乏对整个剧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前文提要是本节选的背景,因此,应在阅读本文之前让学生阅读一下参考注释①,让学生对前情有个了解。
第三,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本文的价值与意义方面,学生对传统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缺乏了解,难以明了崔莺莺形象在文学史的地位与意义,也就不能明白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因此,这也是需要教师予以呈现和引导的。
第四,本文的曲词赏读比较重要,尤其是其中重要的意象阐释和典故解读。因此,本文在课时设计上,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理解和理解消化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征和表达感情的基本方法;
2.掌握阅读鉴赏戏剧剧本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能够从细节、景物、台词、意象等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重点)
4.能够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5.分析崔莺莺的形象,深刻理解崔莺莺形象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重点、难点)
6.能够感受作品中高尚的情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