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00字。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江苏省响水中学 朱笑冬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要点
文学类阅读应重视整体阅读,这类材料大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含蓄蕴藉,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所以内容空白点多,主旨常常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内容具有整体性。因此,阅读时就应该具备整体阅读的眼光和意识,认真通读全文。
一般而言,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画出各段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不仅能帮我们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而且也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内容。大凡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2005年江西试卷《给匆忙走路的人》中有几处议论和抒情便很值得考生玩味,如第四节“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第八节:“忽略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第九节“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这些段落均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主旨,都是答案指向所在,阅读时不要轻易放过。因此,阅读时善于发现议论抒情的句子,并仔细揣摩,对答题非常重要,尤其是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简单一点说,通读全文,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是答好现代文主观性阅读题的关键。
第二步:审清题干,揣摩信息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先审清题干,浏览一下这道题有几个问,每小题之间有无内在的联系,与原文内容有无对应关系,命题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隐含信息:(1)看配分。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暗示。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对位配分法。若是4分题,则要求考生利用概括精练的句子从两个方面作答,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1)(2)”序号,如果命题人未标明序号,4分题也暗示了考生应如何作答,只是在答题时,考生要标明序号,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质和修养。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力强,有两种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凭借主观想像答题,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潜在的告知确定。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卷21题“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题目两个问,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推想,后面的原因应为两点,这样连同第一个问,答案由三个小点组成,每一小点2分,总计6分。(2)看试题指向。一看答案思考范围的指向。有些试题给我们指出了解答试题时的思考范围,如2005年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第8题: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文中第5节,主要写维也纳文化对作者的影响,答案应在这一节寻找并思考;二看答案思考重心的指向。有些试题直接提示回答问题所应有的思考解答的重心,如2002年《话说知音》的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