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6
- 资源简介:
约2690字。
《雨霖铃》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雨霖铃》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第二首。本单元学习的是宋词,教材选取了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是宋词中婉约派的名篇,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这首词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的惜别之作,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无奈、伤痛、眷恋的复杂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目标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3、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要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难点在于通过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而要体会本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意境,重点在于领会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诵读法和情境教学法来达到学与教的结合。
(2)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入语: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诗词中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