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3:报告阅读
- 资源简介:
约33720字。
2012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3:报告阅读
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
2008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对07年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有所调整:将“调查报告”修改为“报告”。“调查报告”给人说明文的感觉,去掉“调查”表明所选的材料涉及的面会更广,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而且文学性可读性会较强,让人联想到“报告文学”之类的材料。显然这种改动为选材提供更宽的范围,为减少舆论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所选的材料是否是典型的“调查报告”作好铺垫。从这个角度来说,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考“报告”是迟早的事。
报告阅读的考查同“传记阅读”部分。
【考点透析】
一、报告的含义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如 “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立案报告”、“调查报告”等。
二、报告的基本特征
1.单向性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时使用的单方向上行文,不需要上级机关给予批复。在这方面,报告和请示有较大的不同,请示具有双向性特点,必须有批复与之相对应,报告则是单向性行文,不需要任何相对应的文件。为此要特意提请注意:类似“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的说法是不妥当的。
2.陈述性
报告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时,所表达的内容和使用的语言都是陈述性的。本单位遵照上级的指示,做了什么工作、怎样做的这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不足,必然要一一向上级陈述。反映情况时,也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叙述清楚,向上级机关提供准确的现实性信息。即便是提出建议的报告,也要在汇报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一步提出建议来。
3.事后性
在机关工作中,有“事前请示,事后报告”的说法。多数报告,都是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或是在某种情况发生之后向上级作出的汇报。但建议报告没有时显的事后性特点,应该尽量超前一些,如果木已成舟,再提建议也是没有意义的了。
三、报告阅读的要求
(一)报告的标题
报告的标题,有两种写法,一是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的写法,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清理党政干部违纪违法建私房和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住房的报告》;二是主要内容+文种的写法,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场所防火工作的报告》。
(二)报告的正文
1.报告导语
导语指报告的开头部分,它起着引导全文的作用,所以称为导语。 不同类型的报告,其导语的写法也有较大不同。概括起来,报告的导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背景式导语。就是交代报告产生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