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如何写好串联词
- 资源简介:
约4150字。
如何写好串联词
一、试题呈现
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2011年高考广东卷)
答案示例:感谢李明同学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灯火阑珊”的元宵文化大餐。同学们,这样的灯火阑珊,这样的月圆之夜,你是否会想起另一个月圆的十五之夜?那天,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有请韩海同学给我们介绍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大家欢迎!
试题解析:广东卷的这道语言运用题是道好题!它的生活气息相当浓郁,生动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大语文教育观,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的品质,把生活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这道题考的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节目串联词,只要平常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同学就会很轻松地答题,而那些平常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同学做这样的题恐怕要有一定的难度了。
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串联词的特点。串联词是主持人组织、串联各节目的话语。它承接上一个节目,开启下一个节目,是主持人穿梭于节目内容和听众之间的手段和途径,也是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串联词一要准确,与节目内容准确联结;二要简洁,不喧宾夺主;三要有情感性,能感染听众;四要注意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那么,怎样设计呢?
下面以某晚会的两个节目为例:(1)今夜良辰美景,歌声在飞扬,笑声在荡漾,一群美丽婀娜的姑娘也想用她们动人的舞姿来表达她们深情的祝福,请欣赏由××、××等带来的舞蹈《天竺少女》。(2)送别了柔媚多情的天竺少女,接下来要请您欣赏一个小品。在去年的元旦文艺汇演晚会上,小品《推销风波1》相信大家记忆犹新。演员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让我们知道,其实赵本山、潘长江离我们并不遥远,小品明星就在我们身边。去年王小二推销的是运动鞋,今年炎热的夏季,他又会推销什么呢?掌声有请××、××为我们带来小品《推销风波2》。
我们来看,这两个串联词联既适合语境,又衔接自然、顺畅。这两个串联词既简洁又富有感染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感官,使各个看似独立的节目相互关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多姿多彩的串联词可以把整台晚会的节目串联成一挂精美的项链。
二、知识精讲
串联词是日常生活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应用文。我们要想写好串联词,首先要明确串联词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写好串联词。
串联词作为电视新闻的串联词,是节目主持人在报道的条与条之间“说”的话。具体说来,它的作用有三点:
一是衔接。长期以来,电视新闻的编排都是把一条一条的新闻串接起来,每条新闻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大。这样的串联对于线性编排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采用串联词则可以将新闻的条与条进行承上启下的连接,使单条新闻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组合。
二是点评。许多新闻报道的是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涉及法律、法规、信仰、观念、伦理、道德以及习俗等。所以,要想使新闻报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串联词中用简短的话语对报道做点评,表明立场观点、明确是非、正确引导观众是很有必要的。
三是展示主持人才华。有了串联词,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不是隔一会露个脸,播一段新闻导语就了事了,而是在播或“说”串联词这样一个过程中,把自己融进新闻报道中去,也就是把自己的表情、声音、语态等与新闻报道融为一体,将对报道的理解很自然地传达给观众,引导观众逐条观看,同时给观众以贴近感和亲切感。可以说,串联词是新闻节目主持人自我展示的一个载体,不少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因此而展现出了自己的主持风格,不少新闻节目也因主持人的出色表现而独具特色。
了解了串联词的作用之后,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串联词的特点。具体说来,串联词也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串联词必须简短明了,它毕竟不是新闻节目的主体,所以不能喧宾夺主。
第二,串联词应该使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雅俗得当,合乎事理。像“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样的语言就显得粗俗了。
第三,串联词的花样繁多,语言表达应别出心裁、诙谐幽默。比如:“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我市郊县的农民却遇上了种瓜得豆的事儿。今年春天,这里的农民种了几百亩优质西瓜,眼看夏天就要过去了,这几百亩瓜地一个西瓜也没有长出来。”再比如,“煮熟的鸭子会飞吗?当然不会。然而,火车站的两个小偷今天却遇上了这样的尴尬事儿。他们俩合伙偷了旅客的一个大行李包,正当两人躲在一个静悄悄的角落里分赃的时候,却被从天而降的警察逮了个正着,原来他们躲藏的地方正是公安局的宿舍。”
三、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