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复习:立足文本,巧妙探究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16 21:11:2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710字。

  立足文本,巧妙探究
  探究,顾名思义,探索研究,就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积淀、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阅读文本,对文中的人物、语言或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探讨的心理活动。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开始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考查,题目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江苏省考试院编制的《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探究”这一考点主要提出了三个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仔细研读考点要求,不难发现,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三个方面实际上立足于三点:文本内容、文本内涵、考生解读。一般来讲,可以探究文本自身的内容,要通过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探寻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分析语言表达,体会言外之意;也可以考查文本的人文内涵,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看到深层的东西,主要是人文精神,考生要从文本的具体内容有所引申;还可以考查考生个性化解读,但这种解读必须建立于文本之上,不能漫无边际,不能偏离价值观。
  由此可见,要想答好探究题,必须立足文本,读懂文本,答题时有“本”可依,而不是脱离文本,“随心所欲”。
  一、立足文本,巧用文中信息。
  立足文本首先要树立牢固的文本意识,所有阅读、解题活动均遵循紧扣文本、一切从文本出发的原则,认清解题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紧密互动、高度关联的过程,巧妙地运用文本中的已有信息。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探究文本的自身内容。
  例如2009年江苏高考题中的探究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这道题目探究的是文章的丰富意蕴,是文本本身的内容。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上善若水”的含义,而这个含义在文本的第二小节有准确地阐述:“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通过这个阐释,我们可以知道,“上善若水”就是最高的善如水,能够促进万物生长,促进发展。
  其次,要从题干中的“都江堰”出发,在文本找到关于都江堰的“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两段话:(一)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二)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最后,我们可以将前面从文本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较为准确的解答这道探究题:都江堰能防洪,又能灌溉,给天府之国的子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且不污染环境,不危及生态,是上善之作。修建、疏浚、修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及后人诸葛亮、高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