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6430字。 黄山市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注意:本试卷分为第Ⅰ 卷和第Ⅱ 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雏形的时候。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的人”;如果是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人骑马去接他,或者别的什么意思。看懂这种图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这种图画有人管它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图画发展成文字,必然表现出这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例如画一个人,再在他脚底下画一根地平线,表示“立”。3.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例如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到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从形状上看,第二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阶段的整幅画很相似,第三阶段的笔画化则纯粹是字形上的变化,实质完全相等。
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音结下不解之缘。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字音相联系。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一个人和一匹马中间是什么意思。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文字。
1.第一段谈到了人类、国家、文化、语言和文字几方面的联系,根据文意,下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
B.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
C.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
D.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
2.关于“图画文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图画文字”的特点是以整幅图画来表达意思,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B.“图画文字”的理解与是否说同种语言无关,而与信息传递者与接受者的生活联系有关。
C.作者认为,“图画文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它实际是图画,而不是文字。
D.“图画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基础,文字是“图画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都是表音的符号。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本民族独有的语言,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或部落都有自己民族的文字。
B.图画发展成文字,关键的一步就是努力使一个图形分别表示单个的词,形成“词的文字”。
C.“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标志是文字与字音紧密相连,其结果是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彼此的文字。
D.文字起源于图画,而每一个字都会跟一定的字音相联系。因此图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意系统,应向语言靠拢,最终形成一种没有民族界限的表意系统。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