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00约字。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理解与阐释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
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 ;即:⑴在选择题中能对词、句含义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⑵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
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一、考点阐释
1、“重要词语”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 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② 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③ 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④ 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⑤ 运用修辞方法的关键词语
⑥ 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⑦ 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2、文中“重要的句子”的类型
① 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段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是全文的文眼。“颇不宁静”四个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心绪的特点。“不宁静”的原因何处?就展示了下文。
如果是说明文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三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② 主旨句。它在文章中散落的位置不一,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③ 衔接句。为了使语段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 深化句。 画龙点睛和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
⑤ 警示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例如《纪念刘和珍君》:“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⑥ 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例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⑦ 情感句。 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例如:《祝福》中“灵魂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就是情感句。
⑧ 引用句。在文中引用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往往这也是一个命题点。
例如:《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与他大骂新党,骂祥林扫“谬种”形成对照,表明其虚伪。
⑨ 比喻句。
如:《巴尔扎克葬词》“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底座”比喻伟大的功绩,“雕像”比喻永久的纪念。
⑩ 总结句。 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二、考查形式
1.理解句子本身的含义:这种考查大多瞄准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例1: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为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问:“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 [解析]:结合全文看我们不难知道这里说的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理解这句话,在结合文段、文章主要意思同时,应抓住这句话的修饰语、限制语,“偶尔被发现”“不为人知”不留姓名”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默默无闻地逝去了,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了;
答案为:(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默默无闻地在世上消失。
2.理解句子相关的含义(语境意义):
所谓“相关含义”,是指有些句子的含义,在句子本身的范围内是很难寻找到正确的至少是完整的解释,它必须通过分析句间关系,考虑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来进行理解。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