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9张。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有教案与课件互为补充。约2040个字。
第18课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沉吟、禀清、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适、数、忌、如、但、即”等词的词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5.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6.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片段,配上主题曲,让学生先进入那种浓浓的历史氛围。
二、资料助读。
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庖官páo 鸡肋lèi 夏侯憞dūn 分食讫qì 佯装yáng
大簏lù 伺察sì 麾军huī 绰刀chāo 屯兵tún
恃才放旷shì 酥sū 阜fù 覃zèn
(2)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图。
丕如其言:遵照。
植然其言:认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