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140字。古诗词语言的鉴赏
宁夏固原一中王连仓
近年来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难度越来越大,分值越来越高。而有不少考生要么望而生畏,要么无从插手。究其原因,一是积累少,文学素养不够,二是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含义丰富,学生缺少对诗歌语言规律的了解。本文试图和大家一起,揭开诗歌语言的面纱,抵达诗人的内心深处,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采。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和谐。考虑到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高考的要求也只是初步鉴赏,近年来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和修辞句的表达效果等几种。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一、炼字类
【考点分析】
古诗词中词语的使用,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还是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属于“炼字类”。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 一般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 (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
【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体会意境)
【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感受情趣)
【例4】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物及人思考)
【例5】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景及情考虑)
【参考答案】
①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②“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③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④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⑤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⑥“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
【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