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2540字。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小题。
材料一:
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大量有别于传统知识分子的现代知识分子,罗志田指出:“士的逐渐消失和知识分子社群的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对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点所在。
作为清末赴日本的公费留学生,鲁迅不仅是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而且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启蒙者的关键角色。早在清末,鲁迅便以启蒙作为救亡的路径,他以“立人”为“立国”的基本前提,而“立人”的实现依赖于“国人之自觉”,这又要靠“个人”取得完全的自由和独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庸众”进行启蒙。
对启蒙的重视同样反映在鲁迅的小说书写中,以《呐喊》为例,与启蒙紧密相关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其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以启蒙作为切入点,《呐喊》主要有两类现代知识分子:第一类知识分子带有鲜明的启蒙者色彩,他们的思想见识高于“众庶”,带有“狂人”式的清醒,同时也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们扛着“黑暗的闸门”前行,渴求为社会的未来带来光明,但其启蒙的结果往往是给自己带来孤独和痛苦,或是如“狂人”一般选择妥协;另一类知识分子并不以启蒙者自居,他们有的作为旁观者而出现,有的甚至还带有反启蒙的性质。但二者在根本上又并非完全对立,因为没有参与启蒙的知识分子不代表没有做过启蒙的行为或者有过要去启蒙的想法。相反,二者在启蒙的问题上具有共通之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鲁迅本人对于启蒙的怀疑和对“希望”一词的看法。
在现代知识分子中,启蒙者的代表有《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而另一类的代表则是《狂人日记》中的“余”、《故乡》中的“我”、《头发的故事》中的“N”、《一件小事》中的“我”。通过对比研究这两类现代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启蒙历程,不仅可以明晰鲁迅本人对于现代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困境的理解,也有助于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角色。
在《呐喊》的现代知识分子中,无论是启蒙者还是非启蒙者,他们都有许多共通之处,第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与民众保持着深深的隔阂。《狂人日记》中“狂人”无法用众人认为是正常的话语进行启蒙而被当作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在目睹“小事”之后才有醍醐灌顶之感,《故乡》中的“我”没有勇气与多年前的好友进行沟通。
与民众的隔阂不仅源于现代知识分子在思想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且也因为当时的历史现实让他们有心无力。鲁迅心中有一个铁屋,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但破坏这铁屋的希望不能说是没有的,只不过“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因此,《故乡》中的“我”在看到希望之后才会感到害怕,任何去启蒙和不去启蒙的现代知识分子都无法以现实为基础去实现这个希望。正因自己希望的不可预期,鲁迅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狂人”在日记末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故乡》中的“我”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有“新的生活”,这无疑是鲁迅“儿童本位”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固然桎梏于现实而难以亲自实现其“希望”,但他也在与自己内心的绝望与黑暗面进行着斗争,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因此,鲁迅虽然因自己的经历而对启蒙充满了怀疑,但他仍然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救亡图存的斗争之中,并培养了许多青年才俊,延续着“希望”的火苗,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李昊华《〈呐喊〉中的两类现代知识分子与他们的启蒙》)
材料二:
以物为中心的启蒙仅仅是启蒙的外在表现或实现手段,而以人为中心的启蒙才是启蒙的内在核心与根本目的,以物为中心的启蒙存在倒向启蒙反面的宰制与压迫,而以人为中心的启蒙正是对这种可能存在的自觉纠正。从以物为中心的启蒙视角看待《药》,也许只会得出华老栓不懂现代医学的盲目求医与夏瑜英勇就义并非对症下药的荒诞结论,而从以人为中心的启蒙视角看待《药》,才能真切体会到鲁迅对思想启蒙步履维艰的痛心疾首和对愚昧大众精神病态的深恶痛绝。作为意象的“药”本身并非只是医治肉体的工具,更是变革思想的精神寄托。也只有在精神层面不再需要“药”的医治,肉体层面的痼疾才能真正意义上得以祛除。华老栓的丧子之痛是悲剧性的,但更具悲剧性意味的是夏瑜舍身求法的悲壮在看客们的精神虐杀中消解殆尽,甚至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喜剧氛围所吞没。欣赏行刑的所有看客都是在节日般愉悦中欢天喜地地聚集,又都是在你追我赶的争夺中唯恐错过人头落地的“精彩”瞬间。
(摘编自曹志远《对启蒙的再启蒙——论鲁迅启蒙思想的独异性和超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志田认为,“士”的消失和知识分子社群的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B.鲁迅将“立人”视为“立国”的基本前提,认为做到“国人之自觉”才有可能实现“立人”的目标。
C.《呐喊》中,无论是启蒙者还是非启蒙者的知识分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鲁迅对启蒙的思考。
D.鲁迅“儿童本位”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他在小说中多次将希望寄托于后代,如“救救孩子”的呼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心中“万难破毁”的“铁屋”是有希望被破坏的,但无法以现实为基础去实现这个希望。
B.鲁迅虽对启蒙存疑,但他仍将“希望”寄于后辈,并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救亡图存的斗争中。
C.从以人为中心的启蒙视角看《药》,更能体会鲁迅对思想启蒙艰难的痛心和对大众愚昧的批判。
D.两则材料都指出,鲁迅小说中启蒙的困境主要源于民众的麻木不仁与启蒙者思想方法上的严重不足。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撑材料二“启蒙的内在核心与根本目的是以人为中心”这一观点的是( )(3分)
A.解读《药》若仅关注华老栓用“人血馒头”医治儿子的肉体病痛,便会忽略鲁迅对民众缺乏精神觉醒的批判。
B.夏瑜的牺牲本是为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但其价值却被愚昧的看客消解,这体现了精神启蒙对人的重要性。
C.鲁迅在《药》中细致描写华老栓深夜买药的奔波过程,着力凸显其为救子而不惜一切的父爱,传递人性温情。
D.“药”的深层内涵是精神启蒙的象征,只有民众摆脱思想愚昧,才能真正摆脱封建势力与侵略者的压迫。
4.材料二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启蒙”才是启蒙的核心。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呐喊》中的两类知识分子是如何体现这一启蒙思想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7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