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21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埃隆•马斯克从2019年7月开始,提出使用外科手术机器人把“薄纱细线”植入生物大脑,并与外部计算机处理单元相连接。他希望神经织网可以很好地与人体其他部分“共生”,即把生物大脑与数字智能完美结合起来。事实上,早在1987年,苏格兰科幻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就在小说里详细地描述了一种覆盖人类大脑的未来神经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人们可以对神经元进行编程,这与埃隆•马斯克说的神经织网如出一辙。
目前,脑机接口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神经康复和辅助医学领域,比如为失聪者植入人工耳蜗可恢复听力。然而该技术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应用尝试,像基于神经信号解码的机器翻译、意念控制机械臂和脑控电子游戏等。
2016年,埃隆•马斯克和其他8个人联合创办了神经连接公司,该公司长期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展联合研究,主要从事神经织网技术开发,研发电脑与人脑融合技术,向人脑植入未来能够上传下载思想的微型电极,大幅提高人机交互速度,以期最终解决“人机共生”问题。埃隆•马斯克创立神经连接公司源自于对人工智能(AI)的恐惧。他深信,在未来,AI的智力一定会比人类高,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还按照生物进化的角度任由人类的智力自我演化,那么到时候人类也许早就被灭了。而避免落后于机器的最好方式就是将我们自己转变为AI。那么,该如何转变呢?只有通过脑机接口,让人类与机器进行融合,届时实现人类中有AI,AI中有人类,两者无法分开,也就无所谓谁赢了谁。
(摘编自李忠东《“脑机融合”:当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二:我们不妨把马斯克所欲求的那种“超级人工智能”称为脑机融合“人”,现在的问题是:脑机融合“人”是否属于人类?
首先,一个人(指正常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素是他有自我意识。然而,脑机融合技术将改变自然人的自我意识,使之成为脑机融合“人”的“自我意识”,这意味着自然人将被脑机融合“人”所取代。人的意志是以人的欲望、情感和认知为基础的,当人的执行方式从“意识—身体”变为“意识—电脑—器械”以后,其欲望、情感和认知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通过反馈作用对其自由意志以及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由两个自然人可以构成两个脑机融合“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生物大脑与外部计算机相连接的设想是埃隆•马斯克最早提出的,后来结果表明人脑的神经果然可以与其他部分“共生”并进行编程。
B.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只集中在医学领域。目前的脑机接口技术已经运用于神经康复和辅助医学等领域,今后将会向重症医学领域发展。
C.因为脑机融合技术将改变自然人的自我意识,使之成为脑机融合“人”的“自我意识”,所以自然人将被脑机融合“人”所取代。
D.如果要全面实现脑机融合,就必须执行信息留存操作,而个人信息在留存后怎么保护,是人类无法解决的难题。
2.下列对三则材料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现实—梦想”。先详细介绍了埃隆•马斯克未来神经网络的具体做法,然后列举脑机接口的应用实例,最后描述人类改造自我的梦想。
B.材料二是“问题—结论”。先提出脑机融合“人”是否属于人类这一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分析,得出脑机融合“人”不是正常人的结论。
C.材料三是“危机—原因”。先表明脑机融合遇到了个人信息无法保护的危机,然后从三个角度说明了个人信息留存的必然性,揭示危机的成因。
D.三则材料都提出了脑机融合的问题,但角度与态度各有不同,这启发我们对人类与机器的融合应进行多元思考,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做出判断。
3.根据文本信息判断,发展哪项技术最不可能给人类带来挑战与威胁( )
A.通过神经编码技术将语言、技能等数据直接输入大脑,缩短传统教育周期。
B.人机协同进化,与AI系统协作,让飞行员通过脑控界面快速响应复杂指令。
C.开发人工视网膜,通过电信号模拟,修复感官功能,为失明者重建视觉感知。
D.利用神经反馈训练提升自闭症患者与社交对象的脑波同步性,改善社交障碍。
4.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脑机融合‘人’”将不再是自然人的原因。
5.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既期待又恐惧,请结合三则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来买布?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