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九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6题,约21640字。
福建省福州市福九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故事的正式开端始于林黛玉从京杭大运河“舍舟登岸”进入荣宁二府之时。这在脂砚斋批点中有明确揭示。在第三回“且说黛玉”之下,脂砚斋批道:“这方是正文起头处”。而后四十回,在《红楼梦》故事即将结束时,则将贾政与贾宝玉最后诀别的地点放在了京杭大运河岸边的一个重要驿站——毗陵驿上。这又将《红楼梦》故事的场景回置到了京杭大运河上。书中交代,贾家抄家前后,林黛玉、贾母、鸳鸯、王熙凤等人相继亡去。为安葬她们及先前已死的贾蓉妻秦氏,贾政、贾蓉护送她们的棺木南下。属于贾家人的灵柩由贾政护送到原籍南京,林黛玉的灵柩则由贾蓉护送至原籍苏州。贾政从南京先回,就顺长江东去,再折入运河南下,到毗陵驿等候贾蓉。对这样的描写,很多学者认为写得不合理。因贾政与贾蓉会合后,需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回北京。从常理上分析,贾政等待贾蓉的地方,应选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某一地点,或镇江,或渡江之后的仪真、瓜州、扬州等处。但贾政偏偏不选这些地方,而是从长江入运河南下二百多里,到毗陵驿等候贾蓉,这确实不合常理。
( 甲处 )仔细分析,后四十回将贾政等待贾蓉的地点选在毗陵驿,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和这时他的处境、心情相吻合。刚遭遇抄家,且守孝在身的贾政来说,这次南行本不想闹出动静,就连护送贾母等人灵柩南下时,也“没有惊动亲友”。所以,等待贾蓉,他是不愿待在一个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的地方。无论是江南的镇江,还是江北的仪真、瓜州、扬州,都是当时的繁忙之地,这些地方都不应是贾政为等候贾蓉而临时停靠的合适地点。( 乙处 )而毗陵驿,只是京杭大运河线上一个不大不小的驿站。它虽在运河边上,但处在常州城外,且又不是水路要冲,在此居住、停留的人不很多,所以比较僻静。在明清人写毗陵驿的诗作中,就能鲜明地感受到这个特点。因路程问题,人们在毗陵驿停留时,往往都是晚上,所以“踈灯暮雨”成为毗陵驿的一个典型景象:“踈①灯暮雨毗陵驿,短棹西风任昉台”,“扁舟夜宿毗陵驿,城上乌栖霜月白”。也正因是夜晚,停留的船只稀少,往往会没有临船相伴,“孤舟”成了人们的普遍感受:“孤舟城下宿,城漏滴寒更”,“九秋落木毗陵驿,孤舟苦雨崇川客”。选在这样一个僻静的地方等待贾蓉,并与已出家的贾宝玉相遇,应该是一个最佳的地点与环境。
正是在毗陵驿,续作者将《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伏笔一一作了交代与明示。于是,《红楼梦》故事的大结局才得以最终完成。首先,通过“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的贾宝玉的新形象,交代了贾宝玉的出家,照应了第三十一回提及的“你(黛玉)死了我去做和尚”的伏笔。其次,通过《离尘歌》“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歌词,交代了贾宝玉将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归彼大荒”,仍要化作一块顽石,照应了第一回中讲述的“青埂峰”顽石故事。再次,用“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的描写,照应了第五回《收尾•飞鸟各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唱词。
除了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伏笔的交代,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贾宝玉与贾政的最后告别。告别是在空寂的驿站中,在“彤云低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的漫天大雪中完成的。这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正因是弥天大雪,大片的雪花将天地搅在一起,整个世界都是白的。所以,当这雪的世界被一个人冲破时,那被风搅动的雪世界才会出现“雪影”。而这个人披的是“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白色的世界中突然冒出一抹红色,本身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他与其他二人所唱之歌的首句,竟是“青埂之峰”,色彩又是绿的,视觉对比就更加绚烂、强烈。就在这色彩的强烈对比与冲撞中,贾宝玉以对父母所执的大礼,向贾政拜了四拜,完成了他为人子的在人世间的最终历程。
如果说,林黛玉运河上的“舍舟登岸”是从虚空世界来到了现实世界,则贾宝玉的“毗陵驿诀别”又是从现实世界回到了虚空世界。这一来一回,都发生在京杭大运河岸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但某种意义上,也应是前后作者的一种有意安排。
《红楼梦》虽写的是现实生活,但却在创作中有意识隐去了能让人感受到具体时代、地点、人物的那些带有明确指向性的信息及要素。即使如此,通过文本细读,人们仍能发现、感受到它与京杭大运河的密切关系。通过这种文本细读,会让人有一个基本结论,即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明清是中国文学与大运河发生最为深厚关系的时代。这在明清小说中体现得最鲜明。明清小说中,除表现神魔、虚幻题材的作品外,其他小说故事内容中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有大运河的身影。这显示出在明清社会生活中,京杭大运河曾产生过巨大、深远的作用与影响。今天,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才能真正挖掘出大运河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才能彰显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标识性的文化精神价值,才能焕发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也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摘编自苗菁在《红楼梦学刊》中刊发的论文)
[注]:①踈[shū],同“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政从南京回北京时选择先南下,是因需与护送黛玉灵柩的贾蓉在运河沿线完成会合任务。
B.贾政选择毗陵驿是因为该驿站僻静且非交通要冲,避免因抄家后守孝身份引发他人的关注。
C.续作者通过“白茫茫大雪”场景,既呼应前文谶语,也暗示贾府覆灭后个体的孤独与虚无。
D.脂砚斋批注点明《红楼梦》正文始于黛玉入贾府,终于宝玉出家,形成首尾呼应的闭环结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踈灯暮雨”“孤舟寒更”等诗句,渲染毗陵驿夜晚的冷寂氛围,与全书结局形成微妙映射。
B.贾宝玉的“大红斗篷”在雪中形成视觉冲击,象征其弃绝尘世,用狂傲不羁的背影与世俗告别。
C.林黛玉“舍舟登岸”与宝玉“毗陵驿诀别”通过运河场景,完成虚实世界的循环叙事结构。
D.明清小说中“大运河”频繁出现,可以看出大运河在明清时期对文学叙事和市民生活的塑造和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该选段标题的一项是( )
A.论《红楼梦》中贾府抄家的历史隐喻
B.明清文学与大运河文化关系的再探讨
C.毗陵驿场景对《红楼梦》叙事闭环的作用
D.京杭大运河在《红楼梦》中的空间结构与文化意蕴
4.选文中有一段被删去,其主要内容是:“因明代著名的两部戏曲作品——徐霖的《绣襦记》与高濂的《玉簪记》,毗陵驿被后世人们当作了等人、相见的象征地点。”该段落更可能出现在甲处还是乙处?请判断,并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逻辑说明理由。
5.文学研究可从多维度展开,结合选文对《红楼梦》的研究过程,你认为研读小说时,除关注情节外,还可从哪些角度切入研究?请列举三种角度,分别简析其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甲】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我所住的旅馆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我于是立即出街向那酒楼去。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很值得惊异:【乙】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