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一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400字。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翻开李政道的人生履历,在战乱中求学的岁月始终是他难以磨灭的印迹。1941年,日军入侵上海。李政道不愿在日寇统治下读书,便毅然离开上海,开始了孤身流浪求学的日子。
疾病缠身、敌机轰炸,也没有磨掉他极强的求知欲望。李政道在回忆江西赣州孤独无助的岁月时曾说:“环境再危险再艰苦,还是想办法鼓励自己生存下去……我跟蚂蚁不一样,我可以了解这个宇宙是怎么演变的,世界万物遵循什么规律,而蚂蚁不能。”
1943年,为了追求当时西迁至贵州省遵义、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年仅17岁的李政道在战火中一路跋涉几百公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来到了贵阳。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参加了当年贵州考区的高中会考升学联合考试,以高分考进浙江大学,师从“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和“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
按照系里的安排,束星北教授每周要和物理系的同学讨论。在《西迁浙大》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一般学生只能问一些表面问题,听束先生讲解清楚后便离开了。只有一个学生能够与他讨论,就是李政道。这样,束星北教授的讨论课,开始总是被一群学生围着,到后来就成了一个大教授和一个刚进大学的一年级的新生面对面的交流。
有这样的老师一对一教学,李政道很快就建立了对整体物理的认识、了解和自信,点亮了他耕耘物理科学的心灯。
然而,战争动乱,浙江大学不得已暂停办学,李政道转学到西南联大。在“冬冻夏暖”、拥挤破败、漏雨漏风的校园里,臭虫、空袭、饥饿,都没能把联大人打倒,李政道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成长。
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西南联大》记载,在这抗战的大后方,李政道对前方战士能在疆场上浴血奋战,感到无限仰慕,国家受日寇铁蹄蹂躏的耻辱时时刻刻在他心中激起波澜。当时联大的校训为“刚毅坚卓”,同学们以此为铭,鞭策自己。每当傍晚时分,他便和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漫步在田埂上,纵谈天下大事,吟诵联大的校歌。
从嘉兴、赣州,再到破格进入西南联大,辗转多地,李政道的求学之路深深烙上国家民族遭受战乱的印记。但是纷飞的战火、艰苦的学习条件、无法保障的生活,从未动摇李政道苦读报国的决心。他在西南联大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曾回忆,那时李政道学习异常刻苦,“每日来我处,要我给他更多的阅读物和习题,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
1946年,吴大猷推荐李政道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那时他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意气风发,对科学充满渴求。
1956年,李政道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年仅30岁,创下该校创建200余年来最年轻教授的纪录。1957年,年仅31岁的李政道就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他还在分立动力学理论、高温超导理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政道在学术界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他一直心怀祖国,想着有朝一日用所学回报养育他的祖国母亲。曾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秘书长的柳怀祖是李政道一家的挚友,在柳怀祖的印象中,只要文书中不是一定要用“中国”的地方,李政道总会使用“祖国”。中美关系破冰,年近五十岁的李政道迫不及待地与妻子一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热土,没有人能想到,李政道这一来,将推动北京的科技发展迈上新台阶,将为中国高能物理前沿探索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
李政道曾说:“所有中国人事实上是一个人,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人,精神相连……”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节选自《怀念李政道》)
材料二:
“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这是14年前,84岁高龄的李政道站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讲坛上,就“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对青年学子的殷殷寄语。李政道非常重视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曾“无心插柳”促成国内高校少年班的设立.他和家人拿出积蓄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优秀大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科研院所观摩见习,为引导年轻人开阔眼界、独立思考不遗余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蚂蚁比较的相关论述,体现了李政道对生存和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B.受前线将士和西南联大校训的感召激励,李政道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
C.国家和民族遭受战乱,更加激发了李政道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爱国热情。
D.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等严重制约了当代青年学子创新思维的养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政道胸怀读书报国的壮志,这成为他求学路上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泉。
B.李政道卓越成就的取得,固然与自身努力有关,但也离不开名师的指点与引领。
C.基础研究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解决自身存在的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等问题。
D.学习者如果缺乏质疑和批判,就难以驱动求知本能,难以实现真正的拓展创新。
3.关于两则材料的写作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介绍了李政道的求学经历。
B.材料二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架构全篇。
C.两则材料都通过引用李政道本人言论以增强真实性可信度。
D.前者重叙,后者重议,都围绕善思善问这一中心话题展开。
4.两则材料对你当前的学习有何启发?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二对“问愈透、创更新”的具体阐释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区门口的饭店
谢枚琼
我裹了一身风雪,①一闪身进了店子。“喜婆婆”迎上来说,冷哩。她矮矮胖胖的,开口笑的时候,慈眉善目,胖胖的脸上洋溢着喜气。店名“喜婆婆美食店”,人如其名嘛。
一看墙壁上的挂钟,已是晚上八点半了。我拍打着衣上的雪花,道,难得碰上今年这样的一场大雪。“喜婆婆”脸上依然是标志性的笑容可掬,她接过话去:正想要关门了,可是只有面条吃了,我这才留意到,店子里除我之外,已经没有一个顾客。平常这个时候,也打烊了。我忙说,那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