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470字。
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试卷
语 文 2024.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儒家的一个内在困难,孔子并不能“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此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按照费孝通的社会学解读,儒家道德所以缺乏普遍原则是因为它把道德实践限制在私人道德关系范围内,而这个私人道德体系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是自我主义的,以私解释一切,这样,由私所定义的实践就不可能支持普遍原则了。这就是著名的“同心圆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中国》,费孝通对我国传统社会格局提出一种极富洞见和启发的思想,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B.在差序格局中,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都是基于私人关系的,而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C.“同心圆问题”揭示了儒家道德中私心与公心的矛盾,指出公心随着关系的水波推向远处而变得稀薄。
D.两则材料都围绕儒家道德体系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重在揭示问题,材料二重在解决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阐述差序格局的特点,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基础。
B.材料二指出,儒家道德体系虽然存在“同心圆问题”,但儒家仍希望通过家庭模式来促进社会和谐。
C.费孝通认为,儒家道德体系中的“仁”是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总和,无法在具体情境中独立说明。
D.两则材料都认同儒家道德体系在私人道德关系范围内是有效的,但在普遍性原则上存在不足。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的“同心圆水波”理论的一项是(3分)
A.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C.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D.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同心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儒家道德观有两种不同理解,请分别概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中医
黄昶
一进门就看到小中医了,他站在柜台前,吃力地春打着擂钵,使的是一把拳头大的铜臼杵。身后挂一扇垒到天花板的柜墙,其中填满写有药材名字的抽屉,迎上窗棂折下的一束光,可见尘粉整团整团地往下落。他见客来也不抬头,仍是捣药。
我走至离柜台两步,问他老中医的去向。他抬头看我一眼,说几日前过了,现在是他来当掌柜。我又问知不知道老中医在时给我爸开些什么药,我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