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1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8/20 16:05:5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700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浪漫主义风格。
  2. 把握诗歌的内涵,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 认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自我意识的觉醒及青春热情。
  【教学重点】明确意象,品味意境,把握内涵,领悟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五四”时期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创造新世界的青春热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青年就应该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敢为人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学习他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任务: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学生展示1: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06年,郭沫若进入新式学堂,期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成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生展示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时,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这使得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总结:我们可以提取两个关键点:
  1. 郭沫若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2.本诗创作之时,郭沫若的思想深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
  三、解读标题
  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明确:
  hào:①名称。②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③信号。④排定的次第。等等。
  hào:①号令。②号筒。③军队用的喇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