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四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20字。
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四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阅读一首诗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描述一代诗史时人们也常常想到“背景”,和诗史平行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司空见惯,在评论诗歌时毫不犹豫地信手拈用,但很少有人质疑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问问它凭什么充当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
“背景”一词是舶来品,在一般字典里,这个词下面有三个义项:某事物背后的情状;照相、绘画等主题背后的布景或陪衬;背后支撑的势力或靠山。毫无疑问在诗歌批评中人们运用的是第一种意思。不过,当背景被恰当地运用于批评时,第二种意思“布景或陪衬”也成了合适的比喻,诗歌背景正好比摄影、绘画时人物背后的布景道具。《世说新语》记顾长康画谢鲲,以为“此子宜置丘壑中”,丘壑即背景,谢鲲在丘壑中益现其精神风采。同样在批评家看来,“意义”与“背景”相关,诗歌在背景中更能显出其本义,所以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即以取景作比,说那“一头可以放大一头可以缩小”的望远镜务必对准焦距。可是,当焦距没有对准时,第三种意思“支撑的势力与靠山”也会渗进诗歌批评,因为在这个取景框里背景清晰而主题模糊,就好比画谢鲲却画了丘壑,人物画成了山水画,搭布景却搭了脚手架,被拍摄的主题只好战战兢兢倚依在支架上。诗歌批评家不得不依靠对背景的考证和搜寻来重建诗歌的意义,于是背景真的成了诗歌意义的“支撑的势力或靠山”。因为在这些批评家“寻找头脑却摸着帽子”的视界中,只有凭着帽子才能找到戴帽子的头脑,尽管可能张冠李戴,但在他们看来,背景是唯一的破案线索。
在诗学批评中最有权威、最有理论意味的一些“背景”,仿佛是用了广角镜加长镜头,大都只是泛泛而论,尽管它常常在诗学或文学史专著里被恭恭敬敬地放在卷首并占了不少篇幅,但总是只给阅读者提供似是而非的笼统暗示。像中国传统的政治与思想背景,它不仅在诗歌评论中被奉为圭臬,而且在文、史两界得到一致的首肯,但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初盛中晚”论,实际上并不能落实到具体诗歌的诠释之中,却只是给诗歌批评附加了一些大而无当的诠释前提。舶来的“环境、民族、时代”背景和后起的“经济—阶级”背景自然给批评带来了不少“理论”色彩和“实证”意味,使传统的“知人论世”摇身一变,就仿佛店铺换了名称叫公司,不止是挂了招牌也扩大了业务,在原先八尺铺面外又添了新柜台,在旧商品外还摆上了琳琅满目的新花色,尤其是进口货。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或诗歌的诠释时,它那种大而无当常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但实际上诗人与诗歌总是多彩多姿的,就像同在盛唐的王维、李白、杜甫,承受着同一背景而风格迥异;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与诗歌的诠释时,它那似是而非的范围总是给予使用者过多的“自由”,让他在背景与意义之间草蛇灰线似续似断的因果链里任意组合拼接,结果是因人而异,言人人殊。
因此,尽管这种“背景”常常占据了诗歌批评著作的大部篇幅,也有着看似整齐的理论阵容,但在实际阐释诗歌时,人们使用的多是一种更“精确”的背景批评。这就是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里屡次说到的:“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参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这种精细的背景批评超越了笼统“知人论世”的樊篱,编年诗集和诗人年谱的出现表明了这种实际批评的成型,精细的历史编次和诗人身世考证,则把这种实际批评推向成熟。它提供的较为准确的“背景”给批评家猜测诗歌意义提供了相对可靠的线索,也给诗歌意义的外延限定了一个阐释的边界,过去大而无当的背景好像安了镜框,在这个镜框里布景和主题之间密切了许多,过去模糊不清的镜头仿佛被调整了焦距,镜头拉近后虽然背景变小但也更加清晰,人们通过这些背景材料了解了诗人,也更有把握解释他们的诗歌。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材料二:
读杜甫的诗,最好是分年读,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后来讲杜诗的,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有些过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然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反而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倘使你对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不知道,那么你对这诗一定知道得很浅。他在天宝以前的诗,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然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有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
(摘编自钱穆《谈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很多批评家在理解诗歌时对“背景”存在一种近乎本能的依赖,但很少反思其原因。
B.若我们仅凭“背景”来重建诗歌意义,“背景”一词的第三个义项就渗入了诗歌批评。
C.参照“背景”阐释诗歌经历了知人论世、精细背景、编年诗集和身世考证四个阶段。
D.体会杜诗之妙,不能只就诗论诗,还要知道他是在何时何地为何事而写下这首诗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长康画谢鲲时认为谢鲲在丘壑的背景中更能展现精神风采,可见顾长康也是诗歌“背景”理论的践行者。
B.从材料一第三段内容可以看出,某些最有权威、被奉为圭臬的学术理论,不见得能够指导现实中具体的实践。
C如果没有较为准确的历史编次和诗人身世考证,很多批评家在对诗歌进行阐释时就会任意想象,曲解诗意。
D.由钱穆读杜诗的经验可知,我们研读诗人的作品时应该配合上他的人生背景,不然可能体会不到诗中真意。
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连用三个问句,从不同角度描述出将“背景”作为理解诗歌固化路径的普遍现象。
B.“此子宜置丘壑中”使用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与第三段中“经济一阶级”的引号用法相同。
C.第三段后半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背景”直接参与诗人或诗歌诠释时的后果。
D.文中引用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里的话,是作为例证来证明第四段的中心观点的。
4.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相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选项 词语 理解
A 望远镜 批评家的批评
B 头脑 诗歌的意义
C 进口货 舶来的背景理论
D 镜框 诗歌意义的外延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背景”对理解诗歌的作用,二者有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瞩望
李振波
丁先生书房里堆满了机电图纸和书籍,工作台案上伫立着一座陈旧的鸣钟,北面墙壁上悬有一帧紫檀相框。相框2尺长,1尺宽,黑白相片上,一个老女人在模糊旷野中拄着拐杖,她灰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蓬张;黝黑的脸上尽是褶斑;嘴唇紧闭又略微撮起,回射开一道道沟痕;眼睛浑浊乏神,长久凝视,涵着慈爱、期盼,甚或几分逼视,透出无穷的力量……相框被拭得油光锃亮,一尘不染。
丁先生每天早晚两次在巨像前默立,神色凝重。客人以为这帧照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