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2790字。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903班开展“筷子,不只是筷子”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学习活动一:(6分)
阅读开篇词,完成1-3题。
开篇词
一件看似平常的餐具,千百年来,它陪伴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它代表一种功能,方便、朴实、有趣;它代表一种审美,质朴、温暖、静美;它更代表中国文化,方圆、阴阳、融合。它是世界上应用广泛的餐具之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发明于中国,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它就是中国筷子。筷子来源于自然山水之间,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传达着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家国精神。一言以蔽之,筷子的深厚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1、文中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2分)
A.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郑直《激战无名川》)
B.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C.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秋风阵阵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2、文中成语“天圆地方”的结构与下列哪一项完全相同?( )(2分)
A 临食废箸 B. 象箸玉杯 C. 张良借箸 D. 箸长碗短
3、 “筷子”在古代被称作“箸”或“筋”,到了明朝,生活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筷子”这个新名词来取代以前的“箸”。虽然“箸”和“筋”同音,但听起来也和“住”一样,而这是航行中的禁忌。所以,船家们就用“快子”来代替“箸”,后来又在“快”字上加上“竹”字头,用以表明制作筷子的常用材料。“箸”到“筷子”的转变,其实是谐音引发的联想。下列哪一项广告词也用了谐音?( )(2分)
A. 楠竹木,优生活 B. 夹住它,大有口福!
C. 永远比别人筷一步! D. 用楠木筷,吃天下菜。
学习活动二:(4分)
探究筷子的起源及用法,完成下面小题。
【筷子的由来】
高邮龙虬庄发现了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筷子原型,此后更多的考古发现表明筷子在古代首先是一种烹饪工具,且用途甚广。在战国晚期,筷子完成了从烹饪工具到进食工具的转换。
从汉代到唐代,勺子虽然仍然作为主要的餐具,但由于小麦由粒食改为粉食,筷子便成为食用面条、饺子等尤其是饭菜一体的面食的首选工具。隋唐时期由波斯传入的先进冶炼技术,使得很多金、银、铜等金属筷子被制作出来。炒这种烹饪方式的发明,更加拓宽了筷子的适用范围。由于唐代文化在亚洲地区的广泛扩张,筷子影响到蒙古高原、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地区,“筷子文化圈”已经初具规模。【用筷的方法】
第一步:将一根筷子,置于你的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延伸过虎口。
第二步:将一根筷子放置于你的食指与中指之间,拇指压紧。
第三步:以拇指为支点,中指与食指灵活运动来控制第二根筷子夹取食物。
4.下列关于筷子由来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筷子原型发现于高邮龙虬庄。
B.在战国的晚期,筷子只是一种烹饪工具。
C.从汉代到唐代,筷子成为了主要餐具。
D.“筷子文化圈”在唐代已经初具规模。
学习活动三:(6分)
6、探究“玉箸”的意象,完成小题。
同学们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检索,发现“玉箸”出现2284次,而“金箸”出现129次,“银箸”只出现54次。为什么在基本古籍中会频频出现“玉箸”这个意象呢?同学们选定了两首唐诗试作探究,请你帮助完成。
【甲】野人送朱樱① [唐]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②,野人相赠满筠笼③。
数回细写愁仍破④,万颗匀圆讶许同⑤。
忆昨赐沾门下省⑥,退朝擎出大明宫⑦。
金盘玉箸⑧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⑨。
【注释】①野人:指平民百姓。朱樱:红樱桃。②也自红:意思是与京城一般红。③筠(yún)笼:竹篮。④细写:轻轻倾倒。愁:恐怕,担心。⑤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⑥沾:接受恩泽。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⑦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⑧玉箸(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