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90字。
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前,旅游在消费时代成为了一种旅行、观光。人们带着旅行手册,以攻略的观光者姿态按图索骥,将被文本符号化的各色纪念品一网打尽,马不停蹄地占据每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将自己放在其中定格拍照。他们似乎忘记了“慢慢走,欣赏啊”的箴言,或者说他们的心灵从未随之而来,而是安放在都市的某个暗黑角落。因而,他们在风景中没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浑然一体,而是冰冷地进行“凝视”。
如果我们进一步要试着对当下中国百姓蓬勃兴起的观光旅行图景进行分类的话,一种是浪漫主义式的旅行,包含着中产阶级孤独的、持续不变的沉浸与幻想,热衷于欣赏自然界奇观,如自助旅游、背包客、探险旅游等小众旅游。二是集体主义式的共同体行动,它们是大众观光、团体旅游组织的一系列短暂相逢,倾向于集体娱乐的方式,在风景名胜走马观花地收集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这是大众的狂欢。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在此过程中,地方性与消费者之间免不了互动、博弈、协商和沟通,并且促使了文化的相互变迁。从游客来说,其消费的事实就是意义符号建构起来了某种特殊的需要。从旅游地来说,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
其实,旅游的过程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就多有论述。《列子•仲尼》对于“外游”与“内观”做了一番辩证式的分析:“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不过,此处侧重的显然是“内观”,“外游”不过是形式枝末。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大都是作为与外在和而未分的一体,没有自外于天地山川。中国山水画从宋元兴起,马远、夏圭、李成、倪云林的风格特色恰恰暗合了相关学者的分析:因为政治的挫折而逃回到内心。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旅游”的发生做进一步的追溯。荣格通过梦和心理原型的剖析,认为“游”其实是根源于人性深处的超越性需要,“通过超越达到自由的最普通的梦,象征之一就是孤独旅行或朝圣的主题”。现代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志调查也表明,许多原始部落都存在着让少年独自旅游的成年礼。他们离开家庭,从他们自己的存在模式中寻找自由。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素,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与荣格将“游”的根源定位在“人性的超越”不同,龚鹏程则从“超脱”的角度来深入理解“游”的本质。古人上下周游、游仙访道,还在于进行一种自我转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追求。他们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经过旅途的重新体验生活、重新观察世界,也获得新的生命感受、新的体悟,获得了生命转化的意义。
(摘编自《论旅游》)
材料二:
中国古人常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造化”。它是一种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它是否有意志呢?古人也不愿深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的生命力,它是永恒和无限。
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短暂而渺小,这给人带来许多焦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一些旅行观光者“务外游”,心灵未随之而来,所以他们只是“凝视”而无法与风景融为一体。
B.当下的旅行过程,既有游客以意义符号建构起的特殊需要,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
C.古人认为“造化”是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永恒无限的生命力。
D.旅游过程能让我们从庸常中摆脱出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尝试生命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将当下中国百姓的观光旅行分为两类,通过不同旅行方式之间的比较,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
B.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王胡之的话阐明净水可以让人情通达清爽,而清明的心则使世界呈现明朗,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性关联。
C.与材料一的结构不同,材料二首先对古人常用的两个概念进行分析阐释,然后总结旅游的价值意义,行文清晰,论证严密。
D.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内容上有相互印证之处,但材料一更侧重旅游这一过程的价值意义,材料二更侧重自然带给人的生命体验。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B.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荀子•王制》)
C.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D.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外篇》)
4.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出游方式 相关文字
周游 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
——《管子•匡君》
壮游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宦游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游学 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
——朱熹《朱子语类》
A.管子笔下的“周游”,并非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自我转化历程。
B.杜甫抱壮志而远游,可以从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中汲取智慧。
C.王勃笔下的“宦游人”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
D.朱熹笔下的游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文化的相互变迁。
5.根据材料一,结合下面文段,谈谈对苏轼赤壁之游的理解。(6分)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斜阳外
聂鑫森
《百家姓》里有“钭”这个姓,但在生活中却很少碰到姓“钭”的人。而在湘楚市远郊外的盘龙镇卧龙村,却有一位退休的乡村教师叫钭阳外。
他曾在一所乡村中学教语文,为人谦和,说话还风趣,又腹笥丰盈,深受学生爱戴,同事崇敬。为新生上第一课,他的开场白必是:“我叫钭阳外,‘钭’与量具的‘斗’谐音,两字形状有点相似,千万别念成斜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