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180字。
2023-2024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语 文 2024.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09年12月7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经过近2周的激烈争吵,客方最终未能对下一步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共识。以下是记者对本次会议中方科技顾问丁仲礼院士的采访。
记者:这次哥本哈根的峰会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激烈的争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就是今后不同的国家还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记者:这个排放多少,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丁:简单讲,就是一个国家以后还能使用多少能源。对普通国民来说,它意味着生活能否继续改善,福利能否进一步增加,甚至有没有工作。
记者:基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对于气候升温的预测,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对此,您怎么看?
丁:许多人都把它理解为一个科学结论,其实这个2摄氏度只是英国某研究机构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的。随着这个结论的迅速流行,它慢慢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
记者:如果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可信的话,那不算一个依据吗?丁:你怎么知道它可信?它并非科学实验的结果,它只是计算机的模拟。
记者:丁院士,我们当然知道科学界有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但是IPCC作为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一个组织,它拿出的报告,不应该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同吗?
丁:科学家有主流?科学是根据人多人少来定的吗?科学是真理的判断。在IPCC报告原文中.并没有确认气候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带来的结果,也没有精确的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到底对气候变暖有多大的影响,按照哥本哈棖大会达成的控制升温2摄氏的共识,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约为8000亿吨。这个总量非常非常小。打个比方,假如我们现在是人均排放1.4吨碳,那么到2050年人均排放量就只有0.8吨碳。这还是建立在人口总量维持不变的前提之下。
记者:哥本哈根会议前,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多个减排方案,特别是IPCC、G8方案,只对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的具体目标,却未对发展中国家做具体要求,难道他们只给自己定指标还不行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争吵”在文中指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以G8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围绕碳排放权展开的激烈交锋。
B.“价值判断”在文中指基于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这个阈值,各国都争取在全球8000亿吨的碳排放总额中分配到更多的碳排放权益。
C.“情绪色彩”在文中表现为,在面对IPCC等组织提出的不公平方案时,丁仲礼院士为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使用了一些激烈言词。
D.“弹性的文明”是指能够包容不同文明、维护不同文明利益的全新文明,它具有公平正义的属性,能团结人类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丁仲礼院士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衡量碳排放权分配是否科学,既要看排放总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利弊,也要看人均排放量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B.计算机模拟并不是科学实验,故而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的共识没有科学依据。
C.IPCC、G8方案试图通过对发达国家规定减排具体目标的方式,压缩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空间,操控全球碳排放权。
D.无论是既往历史,还是G8的未来排放方案,如果从人均排放量来看,发达国家的高排放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3.丁仲礼作为科学家,也去了解碳排放权背后的政治。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评价这一行为的是(3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D.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4.丁仲礼对记者提问的反驳体现出科学家的严谨思维,请结合文中画横线处的内容加以说明。(5分)
5.这是一次广受关注的访谈,请你对记者的提问作简要评价。(5分)
(二)现代文阅读Il(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河 西 贾平凹
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浮尘也没有,晴晴朗朗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呢。无遮无掩的太阳,笨重地,迟缓地,从东天滚向西天。几千年了,上万年了,沙砾漫延,似乎在这里验证着一个命题:一粒沙粒的生存,只能归宿于沙的丰富,沙的丰富却使其归以一统,单纯得完全荒漠了。于是,风是最百无聊賴,它日日夜夜地走过来,走过去,再走过来;这里到底是多大的幅员和面积,它丈量着;它不说,鸟儿不知道,人更不知道。
①一条无名河,在匆匆忙忙地流。它从雪山上下来,它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