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150字。
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古典价值观念的理解,受制于多重阐释原则的影响。除了因阐释方法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认知外,更为突出的是现实需求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在1840年之后遭受西方军事和经济双重冲击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儒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在未来中国发展中所能产生的影响的认知产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们所习见的认为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说法,国人对传统儒家在“公”与“私”问题上的理解也出现了巨大的冲突。
相较于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儒家的价值在近代中国受到的争议最大,墨家和道家经常被视为是符合现代中国社会需要的“进步”因素。因多重视野而导致的阐释策略的冲突,在评断儒家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21世纪的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不过更多的目光聚焦于作为“公”“私”问题的源发点“仁爱”之上。一般而言,对于仁爱的范围的确立与对“公”“私”问题的认识关系密切。
人们在追问,儒家的仁爱究竟是一种局限于血缘亲情内部的爱,还是可以突破血缘限度扩充至天地万物的普遍之爱?对于这一问题,否认儒家价值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儒家只关注血亲之爱,缺乏公共维度,难以成为现代价值的基础。与此同时,那些强调儒家人伦的学者,会十分重视差序格局对于儒家秩序的重要性,认为“人伦秩序”对儒家来说是决定性的,缺乏人伦维度的儒家已经失去了儒家的根本价值支撑,并据此认为,儒家并不是抽象地肯定“公共性”,而是强调“家”作为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础地位。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重视家庭伦理及人伦的意义,固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倾向,但在儒学发展史上,仁爱并没有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人类要把仁心从血缘之爱推广到所有的群体。仁爱并不能简单固化于血缘之爱,其最高境界应该是爱所有人。
确切地说,对于儒家之爱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早期的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就集中于“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甚至会上升到对传统经典学派属性的怀疑。比如,围绕《礼记•礼运》中的“不独亲其亲”的“天下为公”观念是否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的猜疑自宋代延续至今,甚至有许多人认为,“不独亲其亲”的境界有违儒家的纲常伦理,是墨家的价值观。
作为一种秩序理论,儒家思想必然要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因此,就会根据其内在需要发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在《尚书•洪范》中有这样的提法:“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意思是说,天下的正道是没有偏向而正直的,从“公私”的视野看,就蕴含着不能“偏私”,而要“为公”的意思。儒家理想中的井田制、禅让制和其他政治制度的设计就是这种公正无私原则的体现。
进一步说,就是如何理解儒家立足于血缘的伦理秩序和由此基础所能达到的价值极限。以家庭血缘为基准,让儒家的仁爱思想不离日常生活状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天下为公”的目标,则让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
(摘编自干春松《多重维度中的儒家仁爱思想》)
材料二: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多元现代性背景下,“公”“私”对立的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议题,“仁爱”作为该问题的源发点而备受关注。
B. 早期儒家和墨家在“仁爱”与“兼爱”的异同方面就有争论,即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这样的争论影响巨大。
C. 部分学者认为,儒家的仁爱不应该被局限于“家”的范围,不能固化于血缘之爱,其最高境界应该是爱所有人。
D. 孔子对“仁”欲说还止,又退回到私人间 道德要素,无论是“天下”,还是与之相配的“仁”,两个观念都不太清晰。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运用当代知识分子认知变化的事例,来证明因阐释方法的差异和现实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认知。
B. 对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血缘亲情的爱,还是可以扩充至天地万物的普遍之爱,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C. 有人猜疑《礼记•礼运》掺杂着墨家与道家观念,表明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已经上升到对传统经典学派属性的怀疑。
D. 引用《尚书•洪范》中的文字,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涉及超越“家”的更大范围的事务,从而发展出“公正”和“普惠”的理念。
3.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儒家“天下为公”的仁爱思想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兼相爱,交相利。
C.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分析两则材料对于儒家仁爱思想认知的差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早期儒家和墨家”错误。由原文“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也一直存在着基于血缘的爱和‘泛爱众’之间的争论”可知,选项将儒家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的争论混淆为儒家和墨家的争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札莫希奇市①
【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师长和师部躺在距札莫希奇市三俄里的一片收割过的麦田里。各部正待命夜袭这个城市。军部通令全军,今夜务必夜宿于札莫希奇,所以师长在等待胜利的消息。
哗哗地下着雨。夜风和夜暗在湿漉漉的大地上飞翔。星星全被吸饱墨汁的乌云压熄了。筋疲力尽的马匹在黑暗中叹着气,抖着身子。没有马料可以喂它们。我把马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