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0
- 资源简介:
约3080字。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课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宜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小组合作交流意见。另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在本节课上,应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联系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一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课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年半的初中学习生活,对语文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习本课要鼓励学生放声激情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教学重难点:
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资料链接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它气势磅礴,是激情与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的民俗鼓乐——安塞腰鼓。(课件展示腰鼓表演画面。)
二、明确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