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8
- 资源简介:
约3970字。
《蒹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包括其创作背景、作品分类、表现手法等,并反复朗读《蒹葭》这首诗,直至能够成诵。
2. 通过深入分析本诗中的“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理解其在本诗中的运用,并体会诗歌所营造的幽远朦胧的意境。
3. 引导学生理解“伊人”形象的多义性,让学生感受到“伊人”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追寻是生命永恒的姿态。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包括对诗中景物的描绘、人物情感的表达等,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伊人”形象的多义性,并感受追寻是生命永恒的姿态。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伊人”代表了什么?为什么诗人会一直追寻“伊人”?这种追寻有什么意义?等等。
三、课时安排
本节课为1课时,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调整。
四、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并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接着展示课题《蒹葭》和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1.• 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它是一首古代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共305篇。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同时,老师可以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并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在整体感知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