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6080字。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从文本学的角度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但这些艺术中的“不写之写”,在《红楼梦》中是显著存在的。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
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薛宝钗作为典型的封建淑女,确实有许多的好处,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但是,这不是说这个“不写之写”无解,而是我们能够根据文本感受到、理解到薛宝钗的通晓时务、克己隐忍、善于决断等性格特点。“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体现了作品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作者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关联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它不是指凡是没有写到的,也不是指所有的空白。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作者的“写”限定了读者的理解和联想,而“不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动力与兴趣,这与文本的开放性与自足性、自洽性有关。
C.“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艺术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作画实中求虚,黑中留白,如一灿之光,通室皆明。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材料二是《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也在现场,但她的神态却“缺席”,请根据材料一分析曹雪芹这样处理的原因。(4分)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错,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从文本学的角度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据此可知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嘱咐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这正在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
水生是一个好战士,现在已经是一个副教导员。可是不瞒人说,八年里他也常常想到回家,他也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个机会再打到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现在机会来了。他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