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4330字。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浓厚的礼仪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华夏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纪仪 道德和天人合一等方面。
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 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 同时,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比如,“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 并且尊贵者的服饰亦有严格的区别,不同级别人员的服饰不同,不可逾制。 于是,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服饰为重要身份标志的官场秩序。
(节选自孔丽。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
材料二:
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成长土壤是一致的,都是在儒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美作出真正的欣赏,刘勰将自己的美学思想的观点以“自然”为基础敞开,这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深植根于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土壤之中。受其影响最深的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剪宽衣型。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古代女性固有的传统美和民族气质,也体现了女性的自然质补、宁静致远的风韵和个性——这就是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
(节选自《青年文学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具有丰厚的文化蕴含,华夏之称的由来也与之密切相关,且在儒家文化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华夏服饰的设计、纹章的表征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因此,作为礼服的代表吉礼时所穿的冕服,精美端庄,纹章丰富。
C.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深受以自然为基础的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影响。
D.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的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不谋而合。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论述结构,从礼仪、道德、天人合一三个方面对华夏服饰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B.材料一,在论述华夏服饰与礼仪的融合时,说明通过服饰可区分尊卑,划分等级,且运用举例论证加以强化,如一般贵族、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
C.材料二论述了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储道翻神,亦即中国传统服饰所渗透的儒道两大思想内核。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充分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蕴含,突出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有致。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观点一项是(3分)
A.“规者,行举手以为容。”(《礼记??深衣》),用袖口象征圆规,是因为人们行为举止都是通过举手来表示,提醒人们要守规矩,依礼而行。
B.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每幅布都是正方形,无章彩纹饰,用玄色,暗合正直端方的道德规范。
C.宋代男子常以服饰佩玉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女子佩玉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温和高雅,做到大方得体,端庄淑惠。
D.我国传统服饰的行为主体方式是前开型的大襟或对襟款式,前开衣最开始始于我国,产生于轩辕皇帝时期。
4.华夏文化“唯德是命”,请简述华夏服饰在“德”方面的论证思路。(4分)
5.同是论述服饰与“天人合一”的关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芦花深处是老家
走过那弯弯的河堤,在芦花村六组的路口下坡,是一条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松滋河;白杨树林尽头,小河边上,有一间破旧的瓦房。这瓦房,据说是当年在这块种地的老李头留下的,老李头无儿无女,他过世后,这房子就一直废弃着。现在这瓦房里住着我的婆婆——杨玉兰。
婆婆原先不是这边的人,是河那边杨家恼的姑娘。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识得芦花村的打渔郎曾哲友,眉目传情,芳心暗许。
因为河两岸长久以来的土地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