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南通名校高三上1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020字。
2024江苏南通名校高三上1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的史”。尽管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有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学习中国哲学时,要想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哲学著作,就必须联系著作中的暗示内容,不能只读译文。
B.中国哲学学术常规采用西方框架剪裁方式,虽理出了一套逻辑理路,但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
C.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关切和论辩的重点是现实政治,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出的宋明理学相似。
D.马一浮拒绝用现代通用语言,而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传统词汇来阐释儒家传统,已被证明走不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哲学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他们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B.尽管中国与西方在某些问题上有着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其哲学思想却更强调实践法规。
C.中国“哲学史”课本中对“哲学”的探讨常常与现实伦常政治、个体修身教导紧密联系。
D.研究并揭示“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材料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 )(3分)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B.蜒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四章》)
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文中A、B两处的“无哲学”内涵有何不同。(4分)
5、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在现代很难准确阐释,请结合材料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绿 夜 张承志
他终于登上了那座小山。他抬起头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向远方望去。
明亮而浓郁的绿色令人目眩。左右前后,天地之间都是这绿的流动。它饱含苦涩、亲切和捉摸不定的一股忧郁。这漫无际涯的绿色,一直远伸到天边淡蓝的地平线,从那儿静静地等着他、望着他,①一点点地在他心里勾起滋味万千的回忆。
奥云娜那时才八岁,有着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