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2024届高三语文开学测试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8/25 11:36: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91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2024届高三语文开学测试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
  “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B. 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C.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
  D. “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明的社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 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D. 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三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又各有侧重。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B.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C.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D.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4. 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的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错误。材料二中第三段提到“‘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材料三第三段“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据此可看出乡土社会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在变迁,并不是保持不变。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位矿工名叫范金山
  布衣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采煤工作面经常见到老范。
  老范是位有意思的人,岁数一大把了,满头白发如秋日芦苇。他上班不像我们这样,一月二十四五个班,很少休息。他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十天半月不见一次。他上班也不固定岗位,上次在巷道搞超前支护,这次又成了采煤机司机。哪里工作紧张,他就盯在哪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