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苏州名校高三上学期暑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1510字。
2024江苏苏州名校高三上学期暑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怀麓堂诗话》)”。
这比较集中而清楚地说明了“比兴”对诗(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啊,我多么悲哀哟”,并不成其为诗,反而只是概念。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能有审美效果。所以后代有所谓“以景结情”、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等等理论,就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而来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从《诗经》中归纳出的“比兴”原则与诗歌抒情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历来讨论颇多。
B.中国文学能以抒情取胜,主要归功于“比兴”手法的恰当使用,“赋”的作用则微乎其微。
C.“岁寒三友”形貌上不相类,却因耐寒的共同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而被联类赞美。
D.在诗歌创作中遵循“类”的原则不是对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感知,而是有情感共鸣的“取譬引类”。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也反对诉诸理性认识。
B.对情感的“正言直述”是一种概念性的认知,言尽意尽,所以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有审美效果。
C.“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体现了“比兴”的理论,通过想象和反面理解使情感客观化,这体现了古诗贵情思而轻事实的特点。
D.如果具有能与主体情感产生共鸣的某一属性,任何一物都能突破时空限制和与之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结。
3、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宜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B.“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C.“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望海潮》)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4、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从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的角度给“比兴”下定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