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决胜新高考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2090字。
2023届江苏省决胜新高考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
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
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
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
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最为有效的途径和速度凝聚共识。
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
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
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
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
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
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
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
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
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
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
选本的权威性。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
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出版率先打破
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最大程序地减少了诗歌批
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
了作品的检索性,使文学史著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张更加具有说服性。总之,融媒体时
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使得我们同时代人能够 更好地辨别出那些优秀的诗作。
(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
材料二:
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的影
响,发出与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声音,这样融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
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作了诗歌,但是只有拥
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读者的词汇库中,形成大众的文化基因,
诗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
到来。
B.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
典化。
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
能力。
D.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
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
用。
B.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
呼应。
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
效途径。
D.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
的诗人。
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年级大联考《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8页)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 B.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
C.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D.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4.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4分)
5.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
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歌的“大众化”。(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江南的记忆
丽 尼
虽然不是从那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孩子,然而,我是这样深地记忆着那土地。
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记忆着那丰饶的、和平的土地。我记得,从幼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那里是丰饶而和平
的土地。人们告诉我:“湖的沿岸,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从古以来。那里是出名地出产着
丝、茶、鱼和米;人民是那么和平,有些人,在他们一整生也不曾听见过枪声。”
真的,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